国学、农民、北漂?草根春晚不能承受之重(2)
2010-01-29 14:49
科学有门槛,演艺也有门槛。北大教授张颐武表示,尽管民间的创造力可能会闪现出很多有活力的东西,但其他形式的春晚不会比央视春晚更加精彩。 而
“科学有门槛,演艺也有门槛。”北大教授张颐武表示,尽管民间的创造力可能会闪现出很多有活力的东西,但其他形式的春晚不会比央视春晚更加精彩。
而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顾晓鸣则认为,“山寨春晚”节目的制作质量的确是个问题,但是即便粗糙,也体现了民间文化的生命力。
对于草根春晚,响应最积极的自然是“草根族”。“你能玩,我也能玩。”2008年底,当老孟树起“向央视春晚叫板,给全国人民拜年”的大旗,一时间应者如云,因为他让公众看到了这样的春晚可能成为自己主动的文化选择。
互动、个性、亲切的平民精神,正是草根春晚的生命力所在。“说到底,草根春晚还应该是一场平民的狂欢。”石文军说。
残酷现实:雷声大,雨点小
牛年除夕夜,关于“山寨春晚”的种种猜测终于尘埃落定。轰轰烈烈闹腾了几个月的“山寨春晚”,最终在鞭炮声和人们的欢笑声中黯然落幕。当晚,很多网友找到直播网站后,却因人数过多,网络承受能力有限,始终处于“塞车”状态,节目基本上是“看2分钟,卡1分钟”。“我们能忍受节目不精彩,但我们不能忍受看不到的结局。”很多网友尖锐地质疑。
自办春晚,资金是个难题,而更大的麻烦则是播出平台,老孟去年的“山寨春晚”就因播出平台的屡屡告败而关注度倍增。老孟说自己理解的“山寨”就是野生的意思,或者自生自灭,或者成长壮大,“我做这个事的目的在于给观众们多一个选择的机会,央视是大鱼大肉,我们这是一盘泡菜。”
话虽如此,老孟还是不甘心他的民间春晚只是在网络上热闹,“上电视很难,得看有关部门是否网开一面了。不过我们也在努力沟通中,没把握,但有希望。”
“没有播出的平台,企业的赞助就无法落实,只能看着这些钱又撤走了。”对此,石文军也颇有同感,现在“北漂春晚”投入的50万元,全部是他自筹的,“没想过有收益,第一次投就当是满足自己的愿望了。”
晚会已经进入了倒计时,播出还是无着落,石文军感慨,他这样的非正规军和播出平台就像隔着一层玻璃,“我们是都有意向,互相招手,但就是握不上手。”他说。
有评论指出,赞助商的顺风炒作,草根演员的成名幻想,媒体的热炒和猛摔,原本一场场原生态的草根汇聚,却在“山寨”的旗号下,汇集了太多和“过年”、“春晚”无关的元素。最终在自觉和不自觉中,草根春晚被推得离快乐越来越远。
“文化的特征在于创新,并不是技术层面的拼凑。”有文化界人士认为,裹挟着民间智慧,夹杂着草根文化,民间文化的粗糙成就了草根春晚的可爱和吸引力。但相对于山寨手机而言,山寨文化却并非简单的工业产品,不是改进一些技术就能成为“正牌”。
不久前,重庆小伙子“江南麦地”曾表示要做一台“南方春晚”,禁止说普通话、禁止相声的条件极具颠覆性,目的是打破“北方类语言节目在央视春晚的垄断”。不过,话音还没落地,“南方春晚”就已经夭折了,原因是“备案审批需要时间;缺乏运作团队,人手不够;缺少资金等”,只好明年再来。
对于今年山寨春晚的一窝蜂现象,“江南麦地”说:“其实很多都有炒作的成分,肯定是良莠不齐的,我觉得山寨春晚要让大众觉得有所值,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