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符号——国学复兴的现代回应(2)
2011-06-17 15:44
主持人: 历史与现实的启示 返本开新的文化态度与胸怀仍是我们文化选择的现实标尺。 李宽定: 百年前,当我们科技落后、经济凋零、国力贫弱处于挨
主持人:
历史与现实的启示
“返本开新”的文化态度与胸怀仍是我们文化选择的现实标尺。
李宽定:
百年前,当我们科技落后、经济凋零、国力贫弱处于挨打受辱的时候,有人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百年后,当我们科技发展、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时候,我们却大办孔子学院,大建孔庙、孔圣堂。百年之初和百年之后这巨大变化,是历史在跟我们开玩笑?还是经历了一百年才发现把传统文化丢了不行,要重新寻找回来?
王守常:
不是历史和我们这个民族开个世纪玩笑,而是我们背负着三千年的历史包袱,又陷入“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糟粕与精华”、“先进与落后”等等的“二元对立”的简单思考模式。这一思考模式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发挥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其实,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被讥讽为保守主义的陈寅恪先生所倡导的“昌明国故,融汇新知”,“新知”即是西方人文与科学,以及他主张的一个民族大胆向外来民族学习的同时,不要忘记本民族的文化的传统。这一“返本开新”文化态度与胸怀,我以为仍然是我们今天文化选择的标尺衡星。
张三夕:
一百年过去后,中国人发现,“孔家店”或儒家文化并不是阻碍中国现代化的绊脚石,反而成了推动市场经济重要的文化资源。孔子思想是倡导和平理性的,而中国人要向世界传播自己的文化,没有比孔子思想更合适,更能为外国人所接受的思想了。这一历史循环启示我们,任何文化悠久的民族对自己的文化资源决不能简单指责、全盘否定。以孔子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是中国持续两千年的精神支柱,它也绝不会轻易被“打倒”。
吴根友:
当代中国在世界各地办孔子学院,建孔庙、孔圣堂的现象,可以有多种解释的空间。根据我个人的浅见,是否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来理解:其一,为了配合当代中国经济崛起的文化宣传需要,要让发达的西方与欠发达的非西方世界理解,中国人不只是一个暴发户,她有自己深厚的文化传统。其二,通过近百年的向西方文化学习的过程,我们明白西方的现代化也没有完全与自己的传统文化决裂,而是巧妙地利用了自己的文化传统。其三,今天社会重视国学,绝非是用国学来解决所有社会问题,恢复国学研究,振兴国学事业,只是要把中国传统学术的知识谱系认识清楚,其价值系统认识清楚,然后再去发掘其中当今社会世道人心有益的内容,为当代人的精神生活、制度建设服务。
杨玉辉:
鸦片战争以来尤其是“五四”以来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导致了一定程度的社会发展根基的破坏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