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资讯 > 评论 >

贵州符号——国学复兴的现代回应(4)

2011-06-17 15:44
来源:贵州日报 作者:王小梅
百年沧桑,在经历了闭关锁国与改革开放之后,我们要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 在努力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有时又在盲目地找寻被丢弃了
 
百年沧桑,在经历了“闭关锁国”与“改革开放”之后,我们要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
 
在努力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有时又在盲目地找寻被丢弃了的传统文化。我们的传统文化究竟是什么?是已经传承了几千年的经典?还是几千年前传下来的物器?抑或是几千年才形成的国民心理素质?这一百年中,我们已经有过多次的盲目,就无论如何不能也不该再盲目了。传统文化是既呈现在国土上又深藏在国民心里的金沙,不能不加选择和取舍。在现代与传统之间,可以做加法,也可以做减法,但千万不能再做“不红就黑”的取舍。
 
王守常
 
在历史文化中总是有些相对稳定的文化要素,在文化积累中一再被肯定,在文化变革中仍然被保留。我们说这个文化要素就是“传统”,所以怎么可以抛弃传统而实现现代化呢?另外,不能简单地以所谓的“精华与糟粕”二元对立思考评判传统。文化传统中的“糟粕”发生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简单的批判扬弃是不可能解决的。我们首先应有同情敬意的理解,才能理性批判并扬弃我们传统文化中负面的东西。
 
张三夕
 
传统文化是一个大筐子,里面可以装很多东西,但已经传承了几千年的经典无疑是其中的支柱。经典是“道”的载体,属于形而上的精神层面,永远不过时;而器物属于形而下的层面,古代的器物如各种礼器、钟鼎等,有历史考古和文物价值,但有其时代性,会过时。今人已经不再使用先秦的钟鼎等礼器,但还会读经典。西方人几千年后还会读《圣经》,中国人几千年后还会读《周易》、《论语》、《老子》、《庄子》、《韩非子》等。经典阅读应该成为中国国民的一种精神习惯和生活习惯。在这方面,犹太民族给我们树立了榜样。
 
吴根友
 
中华民族也有自己现代文化的源头活水。北宋以降新儒家所开掘出的“一体之仁”的“新仁道”理想,晚明以来,阳明及阳明后学所发展出的主体精神与创造精神,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戴震、龚自珍等人所开掘出的现代人道主义精神,徐光启、宋应星、李时珍、方以智、李之藻、梅文鼎等人所开掘出的现代科学精神,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良精神,是现代中国文化与文明的源头活水。我们的国学研究,就要善于开掘这些具有历时弥新的优秀文化精神。
 
杨玉辉
 
中国社会要,真正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就必须尊重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必须以中华传统为发展的基础,以中华传统为发展的起点,从中华传统中寻找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以一种自然的渐进的方式来发展。我认为,未来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基本的原则:第一,以中华文化传统作为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基础和起点。第二,充分尊重中华文化传统,在文化传统基础上让社会自然地发展和变革。第三,以中华传统为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发掘传统中的现代因素,并加以创造性转化,推进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