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张居正解释:
夫是三者以地位言,则知不如好,好不如乐。
以工夫言,则乐原于好,好原于知。
盖非知则见道不明,非好则求道不切,非乐则体道不深。
体会:
过去自己常常说,也听到别人常常说,我对此事没兴趣,我讨厌某事云云。因此自画学习范围,自谅力有未能者。
论语此节原意未必是关于道德修养之类,而是可以为天下诸事之准绳的。
除去绘画演艺等确实需要天赋的,世间其它诸事皆可依此而行。
知、好、乐,三者次序,常人但凭一时心意而定,不知道不知如何能好,不好如何得乐。往往一句此事繁难、此事不合吾意,而就此跳过,错失了解新事物之机会。若凭自己兴趣做事学习,必定偏废,长者愈长短者愈短。
体会有二:
一:做事态度若能存敬,就必定能做好能学好。
以前对所谓干一行爱一行,往往不以为然,哂笑之。干一行爱一行再到干好一行,岂不说明做事态度常存恭敬之心,这正是大多数人所缺乏的。
二、对未曾了解之事物,所谓有无兴趣,皆为片面之词,不足为凭。
(责任编辑:笑傲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