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一个人从什么时候开始会有意识地爱自己、会渴望得到别人的爱?根据我的观察,通常是从进入小学一年级上学开始。从这一天开始,孩子与这个世界的关系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从单纯的亲属关系一下扩展为了社会关系,开始有了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等。这种质和量的人与人关系的骤变,反过来促使孩子们对自己有了一个深层次的认识,也正是这种再认识、促使孩子迅速增加了对自己的爱、也激发了孩子渴望得到爱的意识的觉醒。
在上小学之前,孩子所接触的世界主要是家庭成员,尤其是在这个独生子女的时代,孩子会把得到父辈亲戚的爱看成是理所当然的,因此一般不会有特别渴望爱的感觉。当他进入学校之后,老师取代了父母的位置,成为了他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人物。但是老师却不像家长那样无条件地爱每个孩子,孩子表现不好,还会受到老师的严厉批评。这就让孩子们明白:原来爱并不是像自己在家里那样,不管自己表现怎样都可以从父母那里无条件地得到,而是需要通过争取才能得到,这就激发了孩子对爱的渴望、对爱的争取。
学生在家里,不管自己如何,父母大都会无条件地爱,可是在学校里,老师却不像父母那样无条件地爱每一位学生。老师难免会对某些同学特别喜欢一些。老师喜欢学生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只要学生学习好、在学校表现好,通常都能得到老师的喜爱。孩子为了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爱,就必须多点爱自己,也就是通过学习努力把自己变得更可爱一些。
学生通过体会和认识父母对自己的爱,然后会发现同学的父母对同学的爱,自然会激发起自己对父母的爱、自己对自己的爱。通过这样的引导和比较,学生才能逐渐地学会考虑:在家庭中的人与人的关系是怎样?在学校里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怎样?有什么本质的不同?从而才能为将来踏上社会后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打好基础。
现在的小学生已经开始非常注重自己的穿着打扮、注重自己的容貌。这一方面是许多孩子在一起的自然激发,另外一方面主要还是父母的着力引导,许多父母往往把孩子当成自己面子的一个重要方面。
遗憾的是,许多父母往往只注重对孩子穿着打扮等外在形象的包装,却忽视了孩子内在素质的教育和培养。一个孩子是否可爱,外表固然是重要的,但是外貌的可改善空间是有限的,比如一个人的容貌等。但是一个孩子的内在素养的可塑性却是很大的。
比如说,一个孩子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的方式、说话的声音语调、微笑寒暄、有无不良习惯,诸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不尊重师长、乱发脾气、自私野蛮、不讲理、不遵守纪律规范,缺乏同情心、缺乏爱心、缺乏公心、缺乏谦让心、缺乏正义感、缺乏学习热情等,这些方面的可塑性是很大的。
一年级的孩子,在这些方面大都还是一片空白,如果这时候老师、家长不对孩子进行教育引导,就不是正确地爱孩子。学生自己不注意培养这方面的修养,就是不真爱自己。只有不真爱自己的孩子,才会对这些美德不学习,对这些坏习惯和缺点放任自流。
老师和家长应该告诉一年级的小学生:这些美德你多学一点,就是多爱自己一点,也就可能赢得别人的爱多一点。相反,这些坏习惯你多一点,就是少爱自己一点,也就可能推掉别人的爱多一点。
如今许多小学生把老师的话放在家长的话之上,也就是可以不听父母的话,却不可以不听老师的话。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一个小学一年级的老师,最重要的不在于教学生多少文化知识,而在于培养学生对爱的认识。老师有责任和义务启发和教育孩子怎样培养正确的对自己的爱、对父母的爱、对老师的爱、对同学的爱。
现在的家长不是舍不得投资培养孩子,相反,是投资太多太烂,结果适得其反。比如说,有许多家长省吃俭用节省下来一点钱,全部用来为孩子上各种辅导课、培养孩子某些方面的特长,但是却忽视了最重要的教育——对孩子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
孔子非常强调具备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孔子在《论语》开篇第一句话就告诉我们:“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父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应该放在培养孩子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的上面。孩子只要能培养起了积极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他愿意学什么就让他学什么,那样孩子快乐,家长也轻松。
你想多爱你自己多一点,就要多学一点,多坚持一点,爱就会在其中,乐也会在其中。
(责任编辑:笑傲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