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文化是半神的文化,许多人乐天知命,宠辱不惊。他们深深知道历史自有它的安排和发展规律。崔州平在与刘备论及“治乱”的道理后,对刘备说“顺天者逸,逆天者劳;数之所在,理不得而夺之;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强之”。水镜先生在得知徐庶走马荐诸葛后“出门仰天大笑曰:‘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其实,他们都能知道汉家江山气数已尽,无论谁都无力回天了。
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预言,叫“马前课”,描述了从三国以后一直到今天的历史大事,其作者正是诸葛亮。所以说对于历史的走向,诸葛亮实际上了如指掌,这也就可以解释他为什么在第一次与刘备纵论天下大计时,就准确地预言了三分天下的结局,并取出一幅地图,告诉刘备日后将在西蜀建国,与曹操、孙权鼎足而立。也能说明他为什么在《后出师表》中说“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他不便对后主明言,但完全清楚六出祁山实际上是“欲以只手将天补”,结局也只能是“何期历数到此终,长星半夜落山坞”。
现代人读《三国》,只能叹服诸葛亮的智慧和眼光。却实在想不出来,这样一个“躬耕陇亩”的村夫,相交的皆非达官显贵,而当时的资讯又不发达,他如何能那么详细地知道天下十几路诸侯的性格,势力和相互关系,又怎么能如此准确地预言三国鼎立的结局呢?其实,懂修炼的人都知道这种智慧其实远远超出了人的层次,达到了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的“不出户,知天下”的境界。而这种“知天下”却类似修炼界所说的“遥视功能”或“宿命通功能”。
“人类的历史就象一台戏……”。有许多事情的发生都带有戏剧性,而且匪夷所思。比如官渡之战,袁绍70万人马对战曹操7万人马,而且曹操粮草不济,眼看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就在这时,曹操用计烧了乌巢的粮草,击败了袁绍。赤壁之战,曹操拥雄兵83万,而孙刘联军只有几万人马,眼看曹操即将一统天下,但一场火攻令他折戟沉沙,险些命丧华容。猇亭之战,刘备统兵70余万,而孙权只有几万人马,就在东吴将玉石俱焚之际,陆逊火烧连营700里,致使刘备败回白帝城。诸葛亮六出祁山,其中有三次几乎大获全胜,但突然遭遇大变而不得不中道而返,最后一次更苦心排下计策将司马懿父子三人困于上方谷中,点起地雷火器。谁料想“忽然狂风大作,黑气漫空,一声霹雳响处,骤雨倾盆。满谷之火,尽皆浇灭:地雷不震,火器无功……”
每一次都是在千钧一发、退无可退的情况下,发生一件极其不可能发生的事,并让历史在那里转折。这是因为神要达到三国鼎立的局面,不会让一个国家不到神安排的时间就覆灭,同时也在教导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正如《三国》结尾古风的最后四句说的一样“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这四句诗应该说是《三国演义》的点睛之笔。无论是曹操、刘备还是孙权,他们手下的文臣武将表面上斗智斗勇,那只是为了符合人中的理而表现给人看的,其实是神安排下来的一种平衡,达到三国之间的军事上鼎足而立而已。
在修炼以前读《三国》的时候,关注的是一场场战斗的谋略,喜欢看诸葛亮与周瑜、曹操、司马懿斗智。修炼以后似乎更能从宏观上把握历史的安排,更欣赏的是人物的品德操守,更能理解古人遵天敬神时的谦卑,更能体会到作者在著书时匠心独运的地方,也更能看出神在安排这段历史时的细腻和严谨。
(责任编辑:笑傲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