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活用 > 做人 >

孔子学习思想中探求如何创新学习

2009-04-19 16:55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常国良等
通过披阅《论语》,可以发现,对兴趣和情感的重视确是孔子学习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

一、“和而不同”,追求创新性的学习目标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 自然 也是其追求的学习目标。在《论语》中,“君子” 共出现107次,是出现频率最高的概念之一。通过解析可以发现,孔子的学习目标具有鲜明的创新性,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君子内涵的重要方面。孔子曾明确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 宋代 理学 家朱熹对其的解释是:“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1]这里,朱熹主要是从处世倾向上解释君子和小人的分野。实际上,在孔子那里,“和而不同”不仅是其处理人际之间、事物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而且也是其创新学习思想的哲学基础,反映了其对创新性学习目标的追求。从哲学上看,不同事物、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的同时共存、相互补充、相互调剂,达到总体的和谐,是事物获得 发展 的基础。在孔子之前,郑国的史伯和齐国的晏婴就提出过这方面的思想,如史伯认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 孔子继承了其先辈的这一认识成果,进一步提出了“和而不同”的思想,并将其运用到学习和教学实践中,成为其创新学习和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哲学基础。

孔子提倡创新学习,还有其社会基础。人是 历史 的主人,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变革的 时代 要求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春秋之际,“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大变革的社会环境为孔子创新学习思想的生成提供了社会基础。我们知道,春秋战国时期是 中国 社会的一个转型时期。在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各种社会力量不断分化和组合,新生的社会力量在改革中不断成长和壮大。先秦儒家适逢其会,学以明道,“以干世主”,表现出强烈的入世精神。“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不仕无义。”(《微子》) 孔子虽然在 政治 上失意,但他并没有像道家那样消极遁世,而是将其用世理想寄托于 教育 ,其教育和学习活动都具有明显的“干世”精神,体现了社会变革所要求的创新特征。由此,孔子的学习思想也具有了时代所赋予的创新特质。其反映在学习目标上,就是要求君子“和而不同”,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既“述”且“作”,注重创新性的学习内容

《诗》、《书》、《礼》、《乐》、《易》、《春秋》(汉以后简称“六经”)是孔子施教的主要内容,当然也是学习的主要内容。孔子晚年对古代文化典籍发生浓厚的兴趣,学习得如痴如醉,自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述而》) “述而不作”其实只是孔子的自谦之词,实际上他是既“述”且“作”,在学习过程中,对古代文化典籍进行了重大创新。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言,他“对于过去的文化于部分地整理接受之外,也部分地批判改造,企图建立一个新的体系以为新来的封建社会的韧带。”[2]他继承西周以来贵族的“六艺”教育传统,吸收采择其中有用内容,又根据现实需要进行了创新,充实了反映时代要求的新内容。

在学习过程中,他既注意对古代文化的合理继承,同时又能结合春秋时期社会变革的实际需要有所损益,“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3]如他把《诗》作为学习的重要内容,将西周以来长期流传下来的三千余篇诗,“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4] ,浓缩为305篇;其主旨,“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为政》)对于《乐》,他的学习兴趣之浓厚,有时竟“三月不知肉味”(《述而》)。 本着“德成而上,艺成而下”的原则,他也强调乐教的作用,诗乐结合,将诗305篇“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5],使《乐》的面貌有了新的变化。又如《易》,在孔子之前,本来是一本占筮的书。他晚年对《易》发生了极大的兴致,“读《易》,韦编三绝。”[6]在学《易》过程中,他也不是毫无鉴别,而是有所弃取,有所创新,“序《彖》、《系》、《象》、《说卦》、《文言》”[7]。古老的《易》从此“不占而已矣”(《子路》),由卜筮之书变为义理之书,变为可资学习的教材,读之,可以使人“无大过”。(《述而》)

三、提倡创新性的学习方法

(一)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学习环境

1、“侍坐言志”,营造宽松的学习气氛

孔子总是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不以师者自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述而》),教学中充满了民主气氛。如在“四子”《侍坐言志》一章中,孔子一开始就向学生说明:“虽然我的年龄比你们稍长一些,但你们不要拘束。往常你们常说‘没人了解我’;如果有人了解你们,你们打算干什么?”这里,孔子不以长者自居,打消了学生因惧怕孔子的威严而不敢畅所欲言的顾虑。当有的学生因为担心自己的想法与他人不同而犹豫不决的时,孔子就鼓励他:“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先进》) 在师生关系上,孔子出于“爱之”、“忠焉”(《宪问》)的教育情感,本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的教育伦理,与弟子建立起亲如父子的融洽关系。这种具有民主气息的氛围和融洽的关系,为创新学习提供了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