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活用 > 做人 >

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的思想对现代教育改革的学习借鉴意义

2009-04-27 14:03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王守仁,即王阳明,是明朝心学大师。他的著作能够提供给我们学习借鉴,这种借鉴意义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学习。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号阳明,是我国明代杰出的心学大师,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军事家、体育实践理论家。他是余姚市古代四先贤之一,一生文稻武略都精通,文能安邦,武能定国。阳明心理、教育哲理,集诸家之大成,又有创新实践开拓进取形成新的进步科学的哲理教育心思想——王学思想,对现代教育具有较大的积极影响,对培养人才振兴中华具有推动作用。在500年之后的今天,王学对各地教育工作实践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研究探索王阳明的教育理论,不仅可以全面完整了解他的教育心理思想,结合教学实践,而且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学质量,从而发展学生德智体美的综合素质,为国家培养21世纪创新开拓型的各类高优人才。

王守仁出身于士大夫家庭,其父官至南京吏部尚书。28岁王守仁举进士出身,34岁任兵部武选清吏司在事,是年开始授徒讲学至57岁寿终。在贵州的龙岗书院、文明书院、广西的南宁学校、江西的赣南和南昌书院、绍兴的阳明书院、嵇山书院和余姚的龙泉寺中天阁等处授徒讲学。其理学思想继承了南宋陆九渊的“心学”主张,另加以创新发展,提出“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说,传播他的“心得”,培养了一大批心学中坚,开创了明代影响全国的姚江学派。他肯定“圣人”和常人都有良知,其差别在于“圣人”的“良知”所在,天理纯全,而常人由于受习俗影响和私欲蒙蔽,“良知”被淹没,因而不知道“义理”。他认为:正因为“良知”人人都有,所以都有受教育的可能;也由于“良知”常被淹没,所以都有受教育的必要。通过教育,去人欲,求良知,这就是他的教育主张;从“致良知”人手,使常人“明人伦”,这就是他的教育目的。所谓“致良知”,就是“无善无恶心之本,有善有恶心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所谓“明人伦”,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者而已。他这种“去人欲”、“致良知”、“明人伦”的教育主张和教育目的,最终是为了培养具有封建道德、品质的圣贤人物,借此维护封建的伦常关系,巩固封建统治阶级的地位。这同当今社会主义的教育主张和教育目的当然是格格不入的,但是王阳明为实现他的教育目的而采用的许多教育、教学原则和教育、教学方法,是正确的,对现代教育、教学的改革和素质教育深化发展具有借鉴作用。

第一,重视德育教育,把引导学生“立志”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
每当王阳明讲学之初,必先“考德”,即检查学生品行,他对学生谆谆告诫“学必立志”,他说“立志,如树之种,只管精心培植,自然日夜滋长,枝叶繁茂。”“志不立,天下无所成之事;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御之马漂荡奔逸,终无所底乎。”“志不立,也像不种其根而从事培拥灌溉,功苦无成矣!”他又说:“志向既定,处处以‘致良知’为主,便能‘勤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尚未驾笃。’”可见王阳明认为:如已立志学而圣人,便会全神贯注,克服困难,勇往直前,最终成为“圣人”,如志不立,则必将一事无成。虽然王阳明的主观意愿是要学生“立志为圣,”去延续封建烟火,但就其重视“德育”,强调“立志”的重要性而言,无疑是十分正确的。这也正是我们与王阳明的“共识”。今天,我们社会主义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树立振兴中华之志。因此,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

第二,因材施教,各成其材。

王守仁认为:“人的资质不同,施教不可躐等,中人以下的人,便与他说性,说命,他也不省得也,须慢慢琢  磨启发他起来。”因此,教育者对学生施教,不仅要考虑学生认识发展水平的共性特征,而且还要注意个体发展水平的差异,针对每个人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就像良医之治病,对症下药,他说:夫良医之治病,随其病之虚实、强弱、塞热、内外而斟酌、加减、调理、补泄之,要在去病而已,初无一定之方,不同症候之如何,而必使人人服之也。王守仁认为,因财施教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各成其材”。他说:“因人而施之,教也,各受教育者:“各成其材”。他说:“因人而施之,教也,各成其材矣,而同归于善。”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其长处,教育者如能就其长处加以培养,就可能使他们某一方面的才能得到发展。笔者从教二十多年培养出来的学生中,根据学生个性、志趣、爱好等不同,正确引导教学,使发展各人长处。有的现为著名教练、国家高级教练、部队连团级干部、教授、专家、学者、优秀教师等各成其材。因此,今天,“因材施教”的原则,己为古今中外所公认,并被普遍采用,特别是新世纪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职业班的开设等。由此可见王阳明在教育上的杰出贡献。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