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强调“循序渐进”和“量力性”原则。
他把教学比作植树,他说:“如树有些萌芽。只把这些水去灌溉,萌芽再长,便又加些水,自拱把以至合抱:灌溉之功,皆以是随其分限所及,若有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如尽倾上,便浸坏它了。”教学如植树,也要“适度灌溉”。即“由浅人深”,循序渐进。他所说“随其分限所及”,就是指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即“量力性”。教学不能不顾学生的实际,盲目传授知识,否则将会事倍功半,甚至彻底失败,这就给为师者的一个极有益的启示:要使教学获得成功,必须从学生现有基础出发,逐渐加深和扩充,使之内化、吸收和提高。
第四,提出“知”“行”相结合的原则。
这是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在教学上的具体运用。他认为“知行合一”才是学习的“实功”。所以他说:思辩、行皆所以为学,未有学而不行者也……尽天下之学,无有不行而可以言学者,则学之始,固已即是行矣。显然,他认为真知必能行,不能行则非真知,所以学习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求得真正的知识。这是符合人的认识规律的,这和孔子提出的“学而不思则阁,思而不学则殆”有相似之处。因此,我们在教学环节上要注意启发学生思维,尽可能给学生创造观察、想象、思维、实践活动的机会,要教育学生学习是为了创造,创造又促进学习,在接受前人知识的基础上,在学习、运动、实践中有所发现,发展又有新的创造。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历史、推动社会不断前进。思考能培养和开发人的智力。勤于观察、善于思考这也是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的一个重要治学方法。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观点和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观点是基本一致的。
第五,实施“寓教于乐”的儿童教育原则。
王阳明主张必张依据儿童身心特点“乐嬉游惮拘检”的特点,进行“趋向鼓舞,中心喜悦”的教学。他说:“今教童子,必须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在教学内容方面是多方面而且有步骤的德智体音乐等较全面安排顺序也比较科学的,注意到动静交替,张弛结合。他主张给儿童以“歌诗”“礼”“读书”“体育游戏”诸方面的教学,尤以德育为先,每天“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或体育”的程序是比较科学的,注重儿童学生的德、智、体等多方面发展。在教学方法上带有一些比赛性质,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积极意义。
根据王阳明这一教育思想,在教育过程中把“传道”与“授业”结合起来,且以“传道”为先,同时,还重视科学设计教学活动创设成符合教育对象身心特点的生动活泼、富于情趣的活动,从而收到儿童教育的良好效果,这对于我们今天教育值得借鉴。
王守仁在学校教育中多次指明学校必须培养人的才能智慧,他说: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而才能之异或长于乐、长于政教、骑射、水土播植者等在学校中变能精其能、熟其事。守仁这种把德育和智育、体育相结合,而以德育为主,智体、能多处发展的兴学观点,要比孔子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主张来得合理,也较全面,能为社会多培养有才能之士。他的创新、思维、实践、开拓、进取的精神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不无借鉴作用。
编者:王阳明不失其为古代杰出教育家的地位。今天,在科教兴国振兴中华,素质教育层层推进并向深发展之时,新的世纪迫切需求多样化人才。我们研究王阳明的教育思想,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很有必要。我们要学习他的创新思想、实践能力、开拓进取的精神,为国家培养一大批跨世纪创新开拓型的各类高优人才。这是我们教师应尽的职责。
(责任编辑:猪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