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活用 > 做人 >

曾国藩掌控自己人生三十六计(三)(2)

2009-05-04 12:59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抓住良机,是一个人的本事;失去良机,是一个人愚笨。从跌倒处爬起来的是强者;强者,不是说他有多少过人的行为,而是能及时伸手抓住每一次良机,

抓住良机,是一个人的本事;失去良机,是一个人愚笨。从跌倒处爬起来的是强者;强者,不是说他有多少过人的行为,而是能及时伸手抓住每一次良机,并以上点这点亮自己的前程。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错失一次机遇的人,必须从中吸取教训,否则会重复自己的愚蠢行为。实际上曾国藩的一生曲曲折折,都能够不失任何时机,在每一次来之不易的时机上琢磨出行动目标,这是他之所以有不败人生的写照。

把机会变成成功的资本。

通过这一件事,曾国藩感觉到成就一番事业,有些力量是不可抗拒的,这也许就是他的成功学中的知命部分,有时“以退为进”会弄巧成拙,该放下架子的时候就必须放下架子,不要讨价还价,要“趁火打劫”,抓住时机及时出击。的确,一个眼明手快的人,必须在成大事时懂得“趁火打劫”的功效。否则耽误的永远是自己。这是曾国藩的经验。

根据自己的判断,找出自己思考的重点以及行动的方向。

《沥陈饷缺兵弱职任太我户部所奏不实》“论后则已成强弩之末,论饷则久为无米之炊。而户部奏收支六省世款,疑臣广揽利权。如臣虽至愚,岂不知古来窃利权者每致奇祸!

君子但知有悔耳,悔者,所以守其缺,而不敢求全也。小人则时时求全。全者既得,而吝与凶随之矣。众人常缺而一人常全,天道屈伸之故,岂若是不公乎?

在事业上,曾国藩同样主张,不可因遭受挫折,而停止自己的努力奋斗,他给弟弟的信中说,今受折黜,未免愤怨。然及此正可困心积虑,大加卧薪尝胆之功,切不可因愤废学。他说,无故而怨则天必不许,无故而尤则人必不服,感应之端,自然随之。因此,曾国藩找到了对自己负责的办法。他说:凡遇牢骚欲发之时,须反躬自思。吾果有何不足,而蓄此不平之气。猛然内省,决然去之。不惟平心谦抑,可以早得科名,亦且养些和气,可以消灭减病患。他并且认为,胸多抑郁,怨天尢人,不特不可以涉世,亦非所以养德,不特无以养德,亦非所心保身。

大约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尤为用。至于怨天本有所不敢,尤人则常不能免,亦皆随时强制而克去之。

谈到“无中生有”之计,我们认为,做任何事本来都是人无开始,要想成功必须志在必成。曾国藩的志向是实现人生大目标,所以他一要立志,二是要克服俗见。这样他才“无中生有”,实现了自己的人生规划。

曾国藩竭力主张保持积极的心态、进取的热情。这种主张是基于一个从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个重要判断:积极的心态是力量之源,是从无到有的推进器。这种说法是值得深思的。为什么有的人条件看似极好,却与从无到有总是无缘;而另一些人却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能够从无到有?一句话,成功总是属于那些积极的人!

不能高瞻远瞩,必致碌碌无为。不能人不高明的老师处学到的打仗本领。

臣职分所在,例应纠参,不敢因翁同书之门第鼎盛,瞻顾迁就。 严劾翁同书折(李代曾拟)

观察阁下的精明强悍的神色流露在眉宇之间,写字则筋骨胜于皮肉。像不会长期置身于玉堂,带玉器优游。假若要当四方诸候,按图索骥,不是南方的两粤,就是东方的三吴。评李

“李”认真的品格确为老师所欣赏。

李鸿章进国藩幕府就等于进一个高级研究班。

李鸿章在曾国藩身边变得成熟起来,从政事到立身处世均, 有长足进步。

征询幕友,然决断善断一由已意。

该出手时就出手,是硬汉所为,但不是乱伸拳头,乱踢脚,关键要有套路。

打破陈旧规则。

重点突出,就是主次分明,不去做出力不计好的事情。这样就要想明白后再做事,而不能不负责任,随意而为。

不要让人抓把柄。

先拜老师,关系网中第一个层次;再拜同乡,第二个层次。然后拜同学,第三个层次。

其实,任何一个成功者,其发展都有轨迹可寻。尤其是关键时刻,必有人相助,才能破格升迁。曾国藩的发迹当然有其自身的因素,但也不能排除他倚人而立这一原因。

(责任编辑:猪猪)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