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处世,首先是如何为人,如何提高自身的品德和素质。从个人来说,自身的品德和素质关系到能否立足于社会,应付自如地处理各种人生问题,实现人生的理想和价值。从社会来说,每个人的品德和素质,关系到世运的治乱,国家民族的兴衰。
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个人的道德修养给予特别的关注,把它作为政治学说和人生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提出“修身”这一命题,并发挥了系统的见解。
孔子提出“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把“修己”看作关系到他人和社会的大事,要求人们用恭敬谦逊的态度对待一切事物,使自己的言行合乎原则和社会规范,以达到“安人” 和“安百姓”的目的。
老子把“德”与“修”联系起来。他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干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老子》第五十四章)墨家的著作中专列《修身》篇,认为只有坚持不懈地注意自身修养的人,才能称为圣人。
《周易》中说:“谦谦君子,卑以自牧”,只有以谦恭的态度修养自己,才能成为有道德的君子。孟子和荀子虽然有“性善”、“性恶”的不同观点,但他们都强调修身的重要。孟子说:“君子必自反也。”(《孟子·离娄下》)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孟子说的“自反”和荀子说的“参省乎己(自省)”都是指通过自察反省来修养德性。不过孟子的修身是扩充固有的德性,荀子的修身是改变固有的恶性。这就是“养心”与“化性”的区别。
儒家的“修身”学说在《大学》中有系统的发挥。《大学》开篇就讲了学习修养的目的、宗旨: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即发扬固有的德性,革除旧的思想习气,达到至善的境界。《大学》又讲了学习修养的步骤和方法: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达到学习修养的目的,就要按照这样的步骤和方法一步一步去做。然后《大学》接着写道:“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这是一套完备的修身理论,也是一套完备的政治理论。按照这种理论,修身是立身处世的根本,也是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从天子到老百姓,都要 抓住这个根本。要像汤之《盘铭》所说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不间断地革除旧的思想和习气,日新其德,努人做一个新人。这样,就可以达到道德高尚的圣贤境界,同时也可以实现冶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这是 古人对人生经验的系统总结。此后中国的修身理论就是以儒家思想为主线发展演变的。
儒家讲的修身以道德修养为主,通过自我修养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修身的过程也是道德完善的过程。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道”和“德”是首要的。内心的道德品质是行为的依据。有德行的人才能根据“仁”的要求行事,合乎社会的行为规范。 深明道义还是只知道追求财利,这是分别君子和小人的标准。
孔子还提出全面的修养方法,包括学习、自省、实践等各个方面,并留下了许多发人深省的格言警句。例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 冶长》);“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等等。
孔子的“内省”修养方法并不排斥学习历史文献和社会实践经验。《论 语》中记载:孔子是以“文、行、忠、信”教育学生的。这里说的“文”当是指三代的文化典籍,“行”就是人生的实践经验。
《中庸》对学习、修养的原则和方法也有具体的论述。《中庸》中说:“修身以道,修道以仁。”这就是说:修身要立足于道,修道要立足于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