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以君臣、父子、夫妇、朋友关系的处理原则为天下之达道(普遍的 伦常道理);以智、仁、勇为天下之达德;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为修身的原则和方法。这种原则、方法是把学习、询问、思考、分辨、实行结合在一起的。《中庸》还强调修身要坚持不懈,“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如果能这样做,愚笨的人也会变得聪明,柔弱的人也会变得坚强。
修身是终生努力的过程。孔子曾自述这方面的体会。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孔子从少年时代立志学习,到能随心所欲的做事而不逾越礼的准则,已是垂垂老矣。可见修身需要循序渐进,终生坚持不懈。
古人的修身理论给我们多方面的启示。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提高个人素质为先导。一个工厂企业,一个工作部门,工作能否做出成绩,事业能否兴旺发达,取决于每个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一个国家、民族能否兴旺发达,取决于每个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人的思想、知识和能力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后天形成的。提高人的素质要靠教育,教育要和人们自觉地学习修养相结合。如果每个人都自觉地从好的方面学习,朝好的方面去做,集体就进步了,社会就进步了,国家就进步了。人们常说:振兴国家,教育为本。似乎还可以加一句话:振兴国家、修身为本。教育是外在的影响,修身是内在的要求,两者“相辅相成,并行不悖。我们生活的现代社会是充满竞争的社会。竞争的法则是优者胜,劣者汰。个人素质高的在竞争中处于优势,个人素质低的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一个人要想立足于社会,也要以修身为本,自觉地进行思想品德的修养和知识能力的修养,不断地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人人都有理想和追求,毫无理想追求、浑浑噩噩过日子的人总是少数;但不重视修身的却大有人在。结果理想追求和自己的思想、知识、能力相矛盾,难免在现实生活中碰壁,被社会淘汰。许多人怀才不遇,愤世嫉俗,可能是社会埋没了他;也可能并非真正有德有才,而是放松了自 己的修养和要求,志大而才疏,或者幼稚脆弱,对生活中的矛盾和挫折,缺 乏适应能力、承受能力和临机处置的能力。这说明处于现代竞争社会,仍然 要以修身为本,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
当然,修身要适应时代要求注入新的内容。今天我们的道德修养以培养社会主义新道德为目标,同时发扬我们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除道德修养之外,还需注意现代科学知识的修养,职业技能的修养,以及心理素质、创造能力、思维方式的修养,等等。较之古人,修养的内容和要求都扩大了,提高了。
修身与修养是同一内容的不同表述。古人讲“修”就是修身,“养”就是养心、养性,养心、养性就是修身的内容。古人讲修身偏重于品德方面。今天的修身已将修养的范围扩大到人的素质、能力的各个方面,有政治修养、理论修养、道德修养、文化修养、艺术修养。这样,“修养”已成为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修养的涵义已演变成提高人的品质、能力所进行的学习、涵养、锻冻活动,以及经过学习修养人们在品质、能力方面所达到的水平。刘少奇曾著《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后来受到错误批判。由此造成人们 对“修养”的误解。认为“修养”是“闭门恩过”,脱离社会实践。儒家“内省”、“自察”的修养方法,后来的确被理学家们从唯心主义方面片面地发 展了,空谈心性,不关心经世济民的学问。但“内省”“自察”有合理的方面,即学习修养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自觉地发扬好的东西,克服不好的东西,以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这仍然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自觉地学习 修养和参加社会实践并不矛盾。我们需要投身社会实践,同时也需要自觉地 学习修养。没有这种自觉性,既使身在社会实践之中,也会无所收获,两手空空。
现代人重视发展个性,这是否和修身相矛盾呢?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修身的目标固然包括社会的共同理想和道德,遵守社会的行为规范,但修身并不否定个性。修身的目的是塑造现代人的健全人格,并不是把每个人铸成一种模式。修身不是扼杀个性,而是解放个性。如果不注意自觉地学习修养,人们潜在的品质和能力就不可得到发挥。科学家、艺术家、运动员获得独特 的成就,都是和自觉、刻苦的修养锻炼分不开的。
修身和发挥创造性有矛盾吗?不会有矛盾。今天我们讲修身,不是要人们畏首畏尾,谨小慎微。我们要把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开拓创新的能力,作为修身的一项重要内容和要求。我们修身的目标,不仅是培养有高尚道德的人,还要培养独立、健全的人格和自由、全面发展的个性。因此修身并不是束缚创造性,而是要发挥创造性。
简言之,今天说的修身,是每个社会成员自觉地学习修养,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这是我们立身处世的根本。
(责任编辑:笑傲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