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张曰:“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子张19.3』
正如上文所说,熟人是间于亲人、恋人、友人与陌生人之间的一个巨大的缓冲群,绝大多数的朋友,都是从熟人中发展起来的,两个陌生人一见如故地交朋友的情况也有,但是很少。而且这样一见如故的朋友究竟能走多远也很值得怀疑。因此怎样从熟人中选择朋友,实在是每个年轻人不可回避的问题。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许多关于怎样交朋友的论述,这些论述无疑都凝聚着我们先人的心血和智慧,谁也不能说这些论述是完全错误的。但是只要我们认真搜集汇总一下这些论述,却不难发现,彼此是并不完全统一的,甚至是彼此相矛盾的。即便在同一本《论语》中,对于怎样交朋友的论述也是彼此相矛盾的。
比如说,孔子在,《论语》中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季氏16.4』意思是说:“有益的交友有三种,有害的交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恳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是有益的。同惯于走邪道的人交朋友、同善于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惯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但是在同一部《论语》中,子张提出了与孔子完全不同的交友观,书中写道,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子张19.3』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子夏的学生向子张请教怎样交朋友。子张说:“子夏是怎么说的?”答道:“子夏说:‘可以相交的就和他交朋友,不可以相交的就拒绝他。’”子张说:“我所听到的与这种观点不同:君子既要尊重贤人,又要能容纳普通人;既能赞美完善的人,又能同情能力不够的人。我是一个非常贤良的人?我有什么不能容纳别人呢?我是一个不够贤良的人吗?别人会拒绝与我交往,我又怎么谈得上去拒绝别人呢 ?”
孔子与子张在这里关于怎样交友的论述是完全不一样的,孔子的观点明确,不能随便交朋友,一定要与好人交朋友,不能与坏人交朋友,这也几乎是所有中国的父母对子女的交友的要求,因为他们信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孔子这话不错,但是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把我们自己完全放在被动受朋友影响的位置,完全排除了我们自己对朋友的影响能力。也就是说,不管自己的好坏,都是受别人影响的结果,责任都在朋友身上。
子张的观点恰恰相反,他是完全站在与孔子的观点的反面来论述交友,即,我们不是完全单方面受朋友的影响,相反,我们完全可以去影响我们的朋友。朋友的好坏与我们自己的好坏并没有必然的关系,朋友好,只有通过我们去仿效才能变得像朋友一样好,朋友不好,我们可以不去学,但也不一定要去排斥或拒绝,我们可以包容朋友的不足,甚至可以用我们的好去改变朋友的不好。
我个人理解孔子的交友观,但更加欣赏子张的交友观。事实上,孔子的交友观是比较难以实现的,原因很简单,如果每个人都希望与比自己好的人交朋友、不愿意与比自己差的人交朋友,那么谁也无法交到朋友。比如说,在一个班级上,每个同学都希望与比自己分数高的同学交朋友,以便提高自己的分数,低分数的同学可以找高分数的同学交朋友,可是高分数的同学不能与低分数的同学交朋友,这样不是谁也无法交到朋友了吗?
但是如果按照子张的交友观,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不管分数高的分数低的同学都可以彼此交朋友,可以相互取长补短,即便不能取长补短的,也可以助人为乐。
孔子交友观另外一个不可行性在于,我们在选择交友的时候,往往无法事先对一个朋友进行全面充分的了解,对朋友的了解,大都是通过长期的交往才能实现。而且一个人的长处和短处,优点和缺点也是相互混杂在一起的,我们总不能只因为某人有某一方面的缺点或不足就拒绝与某人交往吧。
(责任编辑:笑傲江湖)
相关推荐: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