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优秀礼仪文化,积极构建和谐社会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美名远扬的礼仪之邦。我国重视礼仪理论研究,关于礼仪方面的著作汗牛充栋,浩如烟海。我国人民爱祖国,爱劳动,讲礼仪、守信用,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交往,情深谊长。我国礼仪文化博大精深,民风敦厚、朴实,礼仪之邦的美名享誉海内外。积极发掘中华礼仪文化的珍贵宝藏,自觉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珍视,更是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2006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因此,弘扬优秀礼仪文化,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积极参加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是每位华夏儿女的神圣义务和崇高使命。
一、继承优秀传统,弘扬礼仪文化
礼仪是人类文化的结晶,社会文明的标志,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早在原始社会中、晚期,就出现了早期礼仪的萌芽。例如,生活在距今约1.8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已经知道打扮自己。他们用穿孔的兽齿、石珠作为装饰品,挂在脖子上。
公元前1万年左右,人类进入新石器时期,开始从事农耕和畜牧。在其后数千年岁月里,逐渐形成长辈坐上席,晚辈坐下席;男子坐左边,女子坐右边等礼仪。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5 世纪的夏代,开始从原始社会末期向早期奴隶社会过渡。以殷墟为中心展开活动的殷人,在公元前14世纪至前11世纪活跃在华夏大地。他们建造了中国第一个古都——地处现河南安阳的殷都,并且在婚礼习俗上有所建树。推翻殷王朝并取而代之的周朝,对礼仪建树颇多。全面介绍周朝制度的《周礼》,是中国第一部关于礼仪的专著。此外,成书于商周之际的《易经》和在周代大体定型的《诗经》,也有一些涉及礼仪的内容。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时期。在此期间,相继涌现出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巨人,发展和革新了礼仪理论。
孔子删《诗》、《书》,修《春秋》,为历史文化的整理和保存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编订的《仪礼》,详细记录了战国以前贵族生活的各种礼节仪式。《仪礼》与前述《周礼》和孔门后学编的《礼记》,合称“三礼”,是中国古代最早、最重要的礼仪著作。孔子认为,“不学礼,无以立”。他倡导的“仁者爱人”,强调人与人之间要有同情心,要互相关心,彼此尊重。孔子较系统地阐述了礼及礼仪的本质与功能,堪称中国礼仪文化奠基人。孟子把孔子的“仁学”思想加以发展,提出了“王道”、“仁政”的学说和民贵君轻说,主张“以德服人”。在道德修养方面,他主张“舍生而取义”,讲究“修身”和培养“浩然之气”等。荀子主张“隆礼”、“重法”,提倡礼法并重。他指出:“礼之于正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故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无礼不宁。”此后,董仲舒、司马光、朱熹、顾炎武等学者,在礼仪理论研究上也有所建树。
总之,中国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包含“天下为公”的理想,济世救民的情怀,忠孝信义的道德,舍生取义的品格,自强不息的意识,以及力行实践的精神等。这些宝贵的传统礼仪文化精华,至今仍具有积极意义。因此,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优秀礼仪文化,在待人接物方面,讲究尊老爱幼,热情待客,礼尚往来;在交友方面,提倡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君子之交淡如水”;在经贸领域,应当诚实守信,童叟无欺,一诺千金。与此同时,我们要批判和扬弃传统礼仪文化中的糟粕,如男尊女卑、三纲以及不合时宜的愚忠愚孝等。我们在继承、发扬和传播我国优秀传统礼仪文化的同时,也应当有选择地吸收和借鉴西方礼仪文化精华,如女士优先、注重实效以及竞争意识等,藉此充实和丰富我国现代礼仪文化,进而创造更先进的精神文明。
二、以礼修身
追求完美自我,作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我们有责任继承和发扬优秀礼仪文化,自觉修身,加强思想品德修养,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培养“浩然之气”。中华民族是具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曾经涌现出屈原、岳飞、文天祥、林则徐、吉鸿昌等无数爱国之士,他们是顶天立地的英雄。
首先,我们要以他们为榜样,热爱祖国,认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努力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真正树立“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的荣辱观。在日常生活中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 其次,我们要掌握正确的思想方法,学会辨证地看问题,分清主次,明辨是非;学会历史地看问题,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明了事情的发展过程,从而得出正确的判断;学会全面地看问题,识大体,顾大局,避免“见树不见林”或顾此失彼。
再次,我们要博览群书,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欣赏水平。在信息时代,人文知识日新月异,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我们要善于学习,与时俱进,以便更好地胜任工作。通过学习和实践,陶冶情操,培育美德,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能力,“腹有诗书气自华”,同时这也是“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的具体要求。最后,我们在努力塑造心灵美的同时,还要注重外表美和行为美。外表包括身材、相貌、服饰、神情等。身材高大魁伟是美,小巧玲珑也是美;浓眉大眼是美,眉清目秀同样是美;自然的微笑迷人,神色庄重照样动人。男士要真诚,让人觉得可信;女士要和蔼,让人感到亲切。我们要尽可能做到事事处处注意自己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让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符合行为规范,展现出美丽的光彩。如果每个人都讲文明,重礼仪,诚信友爱,互相关照,大家和睦相处,友好交往,小到一个单位,一个社区,大到一个城镇乃至整个社会,就能够更加和谐,充满活力。
三、以礼持家
营造和睦家庭家庭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社会肌体的细胞。每个人都想拥有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每位家庭成员都希望家庭关系和谐、亲密,和左邻右舍友好相处。家庭成员在家庭生活中要遵守处理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与准则——家庭礼仪。
父母善待子女,晚辈孝敬长辈,父慈子孝,家庭关系更加亲密。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夫妻互敬互爱,互相关心,家庭生活自然会充满温馨。婆媳之间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有法律关系。婆婆心疼媳妇,媳妇孝敬婆婆,“只有婆媳亲,才能全家和。”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近些年来,我国城乡居民的住房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但绝大多数城市家庭,还是与楼上楼下、左邻右舍的居民为邻。住在居民楼里,大家都希望处理好邻里关系,相安无事。可仍有不少家庭事与愿违,或为楼上住户拉丢乱扔烦恼,或为孩子打架等产生纠纷,甚至反目。而凡是与邻居保持良好关系的家庭,大都比较讲究邻居礼仪。
邻居礼仪主要有两点,一是彼此尊重:一栋楼或一个院子里,住着各种各样的人。但不论从事什么工作,职位高低,每个人在人格上和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因此,大家见面时应互相问候,至少点头致意。邻里之间同居一处,容易了解各家的生活习性。但千万不要打听别人家的隐私,更不要东家长、西家短,或捕风捉影,搬弄是非,以免邻里之间产生矛盾。
二是互相关照:住户之间为邻居,生活在一个共同的空间之中。大家应讲究社会公德,注意维护环境卫生,合理使用院内天井和楼道空间。做事和娱乐时,要为邻居着想。例如,不要在隔壁邻居午休时,往墙上敲敲打打;晚上听歌曲或唱卡拉OK时,不要把音响的声音开得太大,以免影响邻居的生活和休息。邻里之间有事互相帮忙,见邻居手持重物,不妨搭把手。当邻居家夫妻吵嘴、打架,闹得不可开交时,作为关系不错的邻居,不要袖手旁观,更不能火上浇油,而应酌情劝架,积极做调解工作。俗话说:“邻里好,赛金宝。”讲究邻居礼仪,妥善处理好邻里关系,就能建立真诚的友谊,从而给生活增添不少乐趣,使小家庭、社区生活气氛更祥和,更温馨。一个个和谐、美满的家庭是组成和谐社区的基础,无数个和谐、安详的社区共同构成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
四、以礼为器
构建和谐社会中华礼仪文化一贯重视荣辱观念的社会舆论导向作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树立有利于明确个人行为准则,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中华民族历来就有“诚实守信”、“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一言九鼎”等美德。诚实守信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诚实就是忠诚老实,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守信就是信守诺言,讲信誉,讲信用,说话算数。
诚实是一个人的重要品德,守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作为个人,应当真诚,实事求是,“言必信,行必果”;作为单位,则应当树立诚实守信的道德观念,自觉维护良好的经济秩序。不论个人还是单位,都不能谋取不义之财,而应当通过诚实劳动,获取正当的经济利益,并且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中华民族具有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正是靠艰苦奋斗,中华民族才能生生不息,兴旺发达。如今,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千万不要躺在安乐椅上和功劳薄上睡大觉,不思进取,更不能骄奢淫逸,颓废、堕落。只要我们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就能够再接再厉,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责任编辑:笑傲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