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活用 > 做人 >

处事36计之第11计“借光计” ——如何借用别人的声望搞关系

2009-07-28 11:25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借光由来已久,中国自古有很多诡智谋略与之有关,比如狐假虎威、攀龙附凤、借刀杀人、拉大旗作虎皮等等。我们略加留意就会发现,传统上对借光术评价不高,为君子不齿。

借光由来已久,中国自古有很多诡智谋略与之有关,比如狐假虎威、攀龙附凤、借刀杀人、拉大旗作虎皮等等。我们略加留意就会发现,传统上对借光术评价不高,为君子不齿。诚然,小人惯会沾光行骗,欺世盗名,狗仗人势,但这并非借光本身的错误。只要动机纯正,借助各种外力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和办事效果,是被社会承认的方式之一。我们不可妄加指责,斥其一无是处。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似乎一提借光便是借某人的势力,其实这是片面的误解。借权贵名流为自己所用,只是借光的常见形式,实际上凡是能让我们为人做事增光添彩的人、物、事、情,都是借光的范围,比如祖宗、衣服、籍贯、才智、言论等等,不一而足。

1."狐假虎威"新解

狐狸是很聪明的动物,由于他没有力气,个子矮小,因此处境不利。在森林中,狐狸得不到尊敬,没人真正把他放在眼里。为了克服这一点,对于狐狸来说,其中的一个办法就是说服老虎与他做朋友。通过与力大无比、令人畏敬的老虎密切交往,狐狸可以伴随老虎左右在丛林中四处行走,而且享受给予老虎的同样的提心吊胆的尊敬。即使老虎不在狐狸身边,得知狐狸与老虎交往甚密,也足以保证狐狸在旷野中得以生存。

假如一只狐狸不能够与老虎交朋友,那么这只狐狸就应该制造一种跟老虎密切交往的假象,小心翼翼地跟在老虎的后边,与此同时,大吹大擂他们之间有着笃深的友谊,这样做,他便制造一种印象,即他的安危得到老虎极大的关注。

狐狸这种做法,便是典型的借光。这个狐假虎威的中国古代智谋,原指狐狸仗着老虎的威风吓唬别的野兽。一般指仗着别人的威力欺压人。从谋略学的角度看,指阴谋家借助外力增长自己的势力威风,达到欺压战胜对手的目的。狐假虎威之谋,在世人眼中似乎不算奸诈,主要有狡猾之感,放更有必要研究。这种诡计与常说的"狗仗人势"、"拉大旗作虎皮"、"扶天子以令诸侯"。"借刀杀人"很接近。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什么东西是可以"借光"的"老虎"呢?下面略举主要类型与读者:

"老虎"是一位强大而有权有势者,他与你抱有同样的梦想,而且愿意帮助你的事业。

"老虎"可能是一位有权有势者,为了双方共同的利益,情愿伸出手来,助你一臂之力。与此相似,你是否注意到许许多多的小鸟在大水牛的背上,它们吃掉水牛背上的虱子和蚊子,让水牛免遭虱蚊噬咬之苦,而水牛则为小鸟提供栖身之处和保护。

"老虎"也许是一个组织或者协会,它的梦想和观点与你的一模一样。通过跟别人携手合作,同心协力,你能够制造出这样一种必不可少的情形,即老虎就在你跟前。

"老虎"兴许是你的一种政治关系。通过支持适当的候选人,你可以创造出一位有权有势的伙伴。正因为这个原因,富人常常慷慨解囊,捐出大笔大笔金钱,以便获得供他们"玩赏的老虎。"

⑤"老虎"或许是你的职位或者工作头衔。孤家寡人常常势单力薄,微不足道。然而,如果你为一位能够呼风唤雨、有权有势的雇主工作,你就不再仅仅是一位无能为力的孤家寡人了。

在政府中服务的人们深谙这一观念。当你代表一个州或者联邦政府出访一个国家,你所受到的礼遇同你作为一个平民赴国外旅行所受到的礼遇则通然不同。通过与政府的关系,你自动使自己获得了权力。一位大名鼎鼎、炙手可热的大公司总经理无论到什么地方都会获得特殊的礼遇,因为他的权力遍及他的整个公司的资源。

③"老虎"也许是你的才智,或者是你的工作。假使艾萨克·斯特思从来没有拉过小提琴,那么他永远也不会成为我们今天所认识的艾萨克·斯特恩。通过精通这种乐器的本领,艾萨克·斯特恩成为举世闻名的人物。由于同样的原因,不管你从事哪种专业,你的工作都能成为你的"老虎"。

由此可见,"老虎"并非仅仅指的是达官贵人,社会名流,这是值得给予重视的一点。生活中的"老虎"当然不仅限于以上六种,我们应该时刻注意那些能让我们提高声誉和形象的人物及事情。

2.多和名人发生关系

在现代社会,借力这种手段已被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外交等领域广泛运用,而且大有日趋扩展之势。对于人际交往,它不失为一种提高自身形象,扩大自己影响的策略和技巧。你可以巧借名人,如谈话中常出现一些身份最高的人的名字,你在别人眼里就不同寻常;巧借名地,如对有地位有身份的人常去的地方,你不要不好意思表白,这也可以作为提高你的身份的能力的资本;巧借名言,如请社会名流为你题个词,请专家教授为你写的书作个序,请明星为你签个名,等等。这些做法虽然有沽名钓誉之嫌,其实这是东方人"不为天下先"的眼光,不算报公道。被社会承认,是人的正当追求,对社会进步也有积极意义,而借助名人提高自己的社会知名度,就是被社会所承认的方式之一。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