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活用 > 做人 >

处世36计之第29计“反讥计”——如何“修理”冠冕刻薄的人(2)

2009-08-05 15:49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请您过一千年再来,到那时我们再谈吧!” “马雅可夫斯基,您为什么喜欢自夸?” “我的一个中学同学舍科斯皮尔经常劝我:你要只讲自己的优点,

“请您过一千年再来,到那时我们再谈吧!”

“马雅可夫斯基,您为什么喜欢自夸?”

“我的一个中学同学舍科斯皮尔经常劝我:你要只讲自己的优点,缺点留给你的朋友去讲!”

“这句话您在哈尔科夫已经讲过了!”一个人从他座上站起来喊道。

“看来,”诗人平静地说,“这个同志是来作证的。”诗人用目光扫视了一下大厅,又说道:“我真不知道,您到处在陪伴着我。”

一张条子上说:“您说,有时应当把沾满‘尘土’的传统和习惯从自己身上洗掉,那么您既然需要洗脸,这就是说,您也是肮脏的了。”

“那么您不洗脸,您就自以为是干净的吗?”诗人回答。

“马雅可夫斯基,您为什么手指上戴戒指?这对您很不合适。”

“照您说,我不该戴在手上,而应该戴在鼻子上喷!”

“马雅可夫斯基,您的诗不能使人沸腾,不能使人燃烧,不能感染人。”

“戏的诗不是大海,不是火炉,不是鼠疫。”

总之,对于尖酸刻薄者,对于故意寻衅的敌人,我们不可一味地宽厚下去,让他小人得意。对这样的人能忍则忍,忍无可忍时,千万不要客气,该反击时就反讥一把。为人兼有软硬两手,才是处世自保并争取主动的真理。

2.让取笑者自取其辱

晋朝刘道真读过书,由于遭受战祸,流离失所,无以为生,只好到一条河边当纤夫。刘道真素来嘴不饶人,喜欢嘲笑别人。一天正在河边拉纤,看见一个年老的妇人在一只能上摇橹,道真嘲笑说:“女子为什么不在家织布,而跑到河里划船?”那老妇反唇相讥道:“大丈夫为什么不跨马挥鞭,而跑到河边替人拉纤?”

又有一天,刘道真正在草屋里与别人共一只盘子吃饭,见到一个年长的妇人领着两个小孩从草屋前走过,三个人都穿着青衣,就嘲笑她们说:“青羊引双羔。”那妇人望了他一眼,说:“两猪共一槽。”道真无言以对。

生活中,总有那么一些人爱故意找碴儿、寻衅滋事,想让别人下不来台。这时你如果退避三舍,必会遭人耻笑;如果视而不见,也难免有软弱之嫌。你想化被动为主动,反唇相讥,既可让寻衅者无言以对,也能在主动中有台阶可下。张因和李意见相左,便想在公众场合故意给李难堪。李在一次发言中,不慎读错了一个字,张便在大庭广众之下说李:“水平太差,那么简单的字都不认得,还好意思在众人面前说话!”李见张故意寻衅滋事,也就不客气了,笑着对他说:“这总比你作错事不认帐还强出一点吧!”李的话实际是事出有因,张在损坏了别人的东西后,非但自己不承认,还欲嫁祸于人,但又被人揭穿。因为这件丑事人人皆知,因而李的话一出,众人皆知其意,大家默然相视而笑。张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欲辱人而自取其辱。

李在下不了台的情况下,运用反辱相讥之法,转移了视线,巧妙地回击了张的侮辱,也使自己从窘境中摆脱出来。

齐国的相国晏子,将出使楚国。楚王知道这个消息后,便对他左右的人说:“晏婴是齐国很善于言辞的人,现在正动身来我国,我想侮辱他,用什么办法呢?”左右的人出了个主意。

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举行酒宴来招待他。正当大家酒兴正浓的时候,两个差人捆着一个人,走到楚王的面前。楚王故意问道:“你们捆绑的这人,是干什么?”差人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盗罪。”

楚王笑嘻嘻地望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盗,是吗?”

晏子站起来离开席位,郑重其事地回答说:“我曾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桔树生长在淮河以南,是桔树;生长在淮河以北,就成了桔树。桔树和桔树虽然长得很像,但它们结出的果实味道却不大相同。桔子甜,桔子酸,为啥呢?由于水土不同啊!如今,在齐国土生土长的人,在齐国时不做贼,一到楚国就又偷又盗,莫不是楚国的水土使老百姓惯于做贼么?”

楚王听后苦笑着说:“德才兼备的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现在具有些自讨没趣了。”

人们总难免碰到一些无理取闹的人,常常大发一通怒火,大骂一顿无赖,可到头来,对方还是振振有词,头头是道,自己倒气得手脚发颤,只会说:“岂有此理,岂有此理。”那么,应该怎样说话,才能反击无理取闹的行为,使得对方觉得理亏、词穷。无言以对呢?

首先要做到的是不要激动,要控制情绪。这个时候的心境平和对反击对方有重要作用:一是表现自己的涵养与气量,以“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大丈夫气概在气质上镇住对方。如果一下子就犯颜动怒,变脸作色,这不是勇敢的行为。二是能够冷静地考虑对策,只有平静情绪,才能从容选出最佳对策,否则就可能做出莽撞之举。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