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阔的胸怀是一种不平凡的气度,它是对人对事的包容与接纳。一旦有了这种气度,这种胸怀,很显然就会大气磅礴,气宇轩昂,就会包容万物,海纳百川。
《尚书》中这样写道:“有容,德乃大。”《周易》一书中也有这样一句话:“君子以厚德载物。”荀子主张“君子贤而能容罪,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
根据司马光《资治通鉴》记录,武则天时候的宰相娄师德以仁厚宽恕,恭勤不怠闻名于世。司马光评价他“宽厚清慎,犯而不校”。凤阁侍郎李昭德骂他是乡巴佬儿,他笑着说:我不当乡巴佬儿,谁当乡巴佬儿呢?当时名相狄仁杰也瞧不起娄师德,想把他排挤出朝廷,他也不计较,后来,武则天告诉狄仁杰:我之所以了解并认识你,正是娄师德向我推荐的。狄仁杰听了惭愧不已。
其实,宽阔的胸怀是由一个人的卓识、心胸和人格力量所体现出来的。也就是所谓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如果能有宽阔的胸怀,那么就能发展壮大。曹操之所以能从仅有几个子弟兵,发展到剿灭北方群雄,占据中原,拥有百万大军,与他“山不厌高,水不厌深”的胸怀是分不开的——连仇人都能容而后用,还有什么不能用的呢?三国时期在政治上颇不得志的曹植,曾说出了一番颇富哲理的话:“天称其高者,以无不覆;地称其广者,以无不载;日月称其明者,以无不照;江海称其大者,以无不容。”一个人具有一种宽阔的胸怀,那便是另一种高尚的品质和崇高的境界,同时也是精神上的成熟、心灵上的丰盈。如果有了这种境界、这种品质,人就会变得豁达、成熟起来。
《呻吟语》中有言:“目不容一尘,齿不空一芥,非我固有也。如何灵台内许多荆榛却自容得。”这段话说出了一定的道理,任何事物都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并不是目不能容尘,齿不能空芥,这些都并不是人天生就有的本性。大家都说“眼睛不揉半粒沙子”,其实眼里进沙总是难免的事,不小心便迷了眼睛,尘沙混入自是常事。
这无非是想告诉大家,有些时候我们不能非常容易地下结论,某事行或不行,某人好或不好。这就要求我们能够善于把握,巧妙处理各种关系。待人接物,办事营生须得多方考虑才行。
任何人都不可能替别人选择生活,也没有谁甘心让别人为自己选择生活。所以,我们虽然可以不同意别人的看法或做法,却不能不尊重别人的选择。
或许,有人会说,朋友之间却不是这样。朋友嘛,志同道合,意趣相投,有很多相似之处,更有诤友要直言不讳,帮助判断是非,我们并不否认这种说法的合理性。然而,我们也应当承认,即使再相近的朋友也只能是两个人,他们的思想、行为也并不可能完全一致。而这些又往往会导致分歧或者不同的看法。尤其在朋友之间,产生了分歧,便免不了会产生争吵。不,应当说是争论,不管是争论也好,争吵也罢,很难说一个就能将另外一个说服。并且,如果双方各不相让,又不能适时控制,那么就很可能相互产生隔阂,造成两败俱伤,甚至反目成仇,朋友变成了敌人。
《菜根潭》里有一句话说:“处事让一步为高,退步即为进步的根本,待人宽一分则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
当前流行一种说法,认为“忍为上”。其实,这“忍”字从某种意义上说便是一种宽容。与人方便与己方便,与人为善于己为善,交朋友同样都需要宽容。
给人以温暖的世界,宽容是一种交际准则,也是一种美德。有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或听到的往往不一定是全面的,有时是极为偏颇的。在此种情况下,如果不宽以待人,则很容易因不了解情况而言不中的,造成误会,使朋友之间的友谊遭到破坏。
因此,人与人之间应当学会宽容,惟有宽容才不会使你贸然行动,不会产生误会。
(责任编辑:笑傲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