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成龙和罗城人民建立了亲如家人的关系,他一般不穿官服,也不摆官架子,经常深入民间,访问疾苦。罗城本来就不大,因此,县城里每家的情况他差不多都了如指掌。罗城人民亲切地称他为“阿爷”,就连家中的婚丧嫁娶都来找他商量。百姓见他生活很苦,就不时送些钱物来,于成龙不收,百姓急得直哭。淳朴、善良的边疆人民的一片热心感动得于成龙也经常落泪,他耐心地劝说道:“我一个人在这生活用不了多少东西,你把这些东西拿回去给父母用,就同给我用是一样的。”
于成龙在罗城六年,政绩卓著,升任四川合州(今合州)知州。1667年的一天,天未亮,于成龙穿着洗得发白的官服,带着一个随从悄然离开了罗城。清晨,罗城人民闻讯奔走呼号,追出几十里,当看到那熟悉的身影消失在万山之中时,都不禁哭了起来。
1680年,于成龙升任直隶巡抚,不久,又升任江南、江西总督。清代初期的吏治比较清明,康熙帝更是一代贤明的君主,因此,于成龙按步升迁,二十年间从七品知县升至封疆大吏,但他始终是一个深受人们爱戴的清官。
于成龙除早年任罗城知县外,其余都是在富庶地区担任要职,发财很容易,但他十分清廉,为官多年从不带家属随任,随身财物也仅是一个竹箱、两只锅、书籍文卷数十束,此外便身无长物了。
1684年,于成龙卒于任上,终年68岁。临终时,将军、都统和僚属检点其遗物时,只在一个竹箱里发现几件衣服,案头摆着一些饮食器皿,几罐盐豉。身为封疆大吏而清寒如此,数千年史册中曾有几人?消息传出,百姓罢市聚哭,家家绘像祭祀。在于成龙去世以后,康熙皇帝亲自给于成龙书写了碑文:“朕读周官六计廉吏,曰‘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吏道厥唯廉重哉。朕用是观臣僚,有真能廉者,则委以重寄,赐以殊恩,所以示人臣之标准也”。
其实,康熙皇帝所说的“六廉”与于成龙的不负朝廷、不亏黎民、两袖清风的为官之道就是老子主张的“抱朴守拙,不为私欲所惑”思想的具体实践。所谓抱朴,就是抱守本真,不为私欲所惑。要求人们要保持和坚守纯真朴实、秉直憨厚之本性。
在老子看来,人是自然的产物,自然性就是人的本性,人的本性是自然的。所以老子提倡“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食色之欲,自然的生存欲求是人所向往的,但是,除了自然之欲外,还有人为之欲,这主要是指人追求享受的声色犬马之欲、财货之欲以及对权势、名望、地位的欲求。对这些声色犬马和名利之欲,老子主张要减损,甚至要加以绝弃,因为这些身外之欲是有害于人生的。老子认为寡欲、节欲对人生具有重要意义:一是能保持淡泊虚静的心境,并在淡泊宁静的心境中体道、观道;二是圣人无欲,可以治天下。
老子主张的“抱朴守拙,不为私欲所惑”在现代社会官场政治中仍然有极其深刻的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阳光无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