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的一流企业已经开始跨出国门,迈出国际化战略的关键一步;而张瑞敏、柳传志、鲁冠球、尹明善、任正非等第一代一流企业家年事渐高。选育合格的接班人并不容易,留下独具创业者个性风采的企业文化和制度,无疑将在最大可能上延续他们的既有辉煌。
另外,企业高管们风光和高收入的背后也隐含着巨大的心理和精神压力。他们迫切需要寻找精神的慰藉与出口,实际上,老板归属感的最核心是安全感。生存环境巨大的不确定性给老板产权遭受外来侵害创造了诸多的可能性,而对此,老板恰恰是无能为力的。这时,孔子劝慰他要有敬畏之心——“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也许能让他平静下来,进行反思。因为敬畏之心已经是一种人生哲学,超越了是是非非,况且如果心存敬畏,则行为收敛,也是一种最好的生存之道。
怎样进行“礼乐教化”,怎样用“仁义礼智信”去熏陶或者衡量职业经理人和员工,几千年国学沉淀下来的东西里面,是有不少精华的。按照“台湾第一富婆”、王永庆之女王雪红的经验,“修炼”到了一定的程度,许多问题会迎刃而解。王信仰的基督教讲究“感恩”,主张利他,但企业的本质是利己。王雪红曾经说过,“我自己在信仰方面跟企业经营是一致的。我的信仰教导我要很正直,我觉得这对做一个企业是最重要的:怎么正直地对待下属、对待厂商、对待社会。另外就是要很积极,勤劳者才有饭吃。再就是回馈。”
而中国传统文化也是讲究感恩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论语》)。孝是对父母的敬爱,悌是对兄长的敬爱,这是“仁”的根本。孔子说的这种敬爱虽然范围比较窄,但也是感恩的一种,可以延伸到朋友、同事。所以,国学老师可能给老板们提一个建议“老板自己首先要修炼一颗感恩的心”。老板有感恩之心,员工才有安全感;员工有安全感,老板才有安全感。推而广之,企业对社会怀有感恩之心,自己也会更安全。这样,“道”和“术”的多次激荡和转换都是中国老板所追求的“悟道”。
(责任编辑:水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