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世界著名的文化名人。孔子乃开办私学的第一人,传说弟子三千,有七十二贤士。他的许多教育思想,诸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影响深远,至今给人无尽的教益。
谁能料想,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却是态度和蔼、思想明智、胸襟开阔的师者。他的教育思想竟与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十分相似。他不愧是“因材施教”的典范,一位高明的老师。
近日,教读出自《论语·先进》里的高一课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加深了这个印象。
文章通过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写出了学生们的志趣性格,同时也表现了孔子的思想态度。
此文一开始,孔子就开门见山对四位弟子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他向学生问志,首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然后,明确地提出这次说话的中心——论志。论志,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谈理想。本篇就是孔子启发弟子们谈自己的理想,并对弟子所谈理想的内容和态度,表示不同的看法和评价。
子路是个急性子,孔子话音刚落,他就抢先发言。“率尔”两字表现出子路直率而又粗疏鲁莽的性格。子路认为:凭自己的才能去治理一个中等的“千乘之国”是绰绰有余的。即使是这个国家处在外有侵略,内有饥馑的危急情况下,他也能使之转危为安。用不了几年功夫,就可使这个国家强盛起来,使老百姓都懂得礼义。孔子对他的话不以为然,报之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