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活用 > 做人 >

孔子,一位高明的老师(2)

2023-09-09 16:05
来源:孔孟之乡 作者:佚名
冉有、公西华则是在孔子点名以后,才发表自己见解的。他俩所说的都是诸侯邦国之事,本质上和子路所说并无什么差别,只是态度谦逊得多,语气委婉得

冉有、公西华则是在孔子点名以后,才发表自己见解的。他俩所说的都是诸侯邦国之事,本质上和子路所说并无什么差别,只是态度谦逊得多,语气委婉得多。冉有说自己只有治理方圆几十里小国的才能。公西华的回答更为谦虚,他说自己的才能只配做个小司仪官。或使百姓富足,或可折冲樽俎。至于礼乐教化,只能另请贤明君子。显然,他俩那样平易谦和,称得上是孔门弟子中的彬彬君子了。孔子对他俩的话都没有立即表明态度。

曾皙所说的确“异乎三子者之撰”。他表示不愿为官,既不讲从政为官,也不讲出使会盟,而描绘了师生暮春郊游的美好图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他从富有诗意的情景描写中,曲折地表达自己的理想。而且,显得那样从容不迫,逍遥自在,甚至有点狂放不羁,却引起了孔子的无限赞叹。何也?原来曾皙描绘的暮春郊游图,正是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社会景象,是“礼治”的最高境界,集中而形象地体现了儒家的政治理想。因而,孔子当即表示赞同:“吾与点也!”明确表明了他的思想倾向。

待子路、冉有、公西华走后,曾皙向老师探问那三位同学的谈话如何。孔子对其所谈的志向逐个加以评价。孔子说治国要讲究礼让,可是子路的话表现得不谦让,所以笑他。对另二人的谦逊态度是满意的。“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尤其是对公西华,从他的才德看,足可胜任一个大司仪官。

从本文可以看出,他们的师生关系十分融洽和谐,非常平等。孔子对每个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因材施教。他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虽对子路的话不以为然,但并不横加批评,更不斥责,而只是微微一笑。由此可见,孔子深谙育人之道。

孔子为师的高明之处还在于:即使在日常交谈中,也善于引导学生立志,关心国家大事,且尊重学生人格,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他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当四个学生述志后,便高屋建瓴地将他们的发言上升到“礼治”,上升到与治国有关的高度,颇有指导意义。

在目前倡导新课改新理念,构建一种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的今天,笔者以为,两千多年前孔子的教学经验给我颇多启示,至今仍然很有借鉴的价值。

(责任编辑:阳光无痕)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