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管仲列传》记载: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鲍之交
管仲和鲍叔牙是知心挚友的典范,而管仲所成就的事业更为他们的友谊染上了一层崇高的色彩。
当初,齐僖公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公子纠,一个叫公子小白。齐国的局势很乱,于是,管仲和召忽保着公子纠逃到鲁国,鲍叔牙保着公子小白逃到莒国。不久,齐国发生内乱,齐僖公被杀,国中无君。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同时往齐国赶——谁先到谁就是国君。路上,两支人马相遇了,厮杀起来,管仲趁乱一箭射中了公子小白。看见公子小白口吐鲜血倒下了,管仲他们就放心地继续赶路。等他们赶到齐国,却发现公子小白已经捷足先登了。原来,管仲只是射中了公子小白的衣带钩,而精明的小白急中生智,咬破舌尖倒在地上,这本来既不高明又很冒险的一招竟然骗过了所有的对手,使他在王位争夺战中赢得了至为宝贵的时间。
管仲只好保着公子纠又逃回鲁国。
公子小白在齐国站稳了脚跟,成了齐桓公。他并没有忘记鲁国还有个巨大的危险——公子纠。通过外交上的威胁,齐桓公迫使鲁国杀掉了公子纠,召忽自杀殉主,管仲被活捉。
鲍叔牙说:“这个管仲应该留下,他有治国安邦的大才能,可以为我们出力。”
齐桓公说:“可他是我的仇人,怎能放过?”
鲍叔牙说:“当初结怨,是因为各为其主;齐国新定,正需要管仲这样的人才。欲成王霸之业,怎么能斤斤计较于个人恩怨呢?”
终于,鲍叔牙说服了齐桓公,将齐国的国政交付给了管仲。从此管仲成了齐国的“国父”——齐桓公称他为“仲父”,辅佐齐桓公跻身“春秋五霸”之列。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的时候,曾经和鲍叔一起经商,分财利时自己常常多拿一些,但鲍叔并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是由于生活贫困的缘故。我曾经为鲍叔办事,结果使他更加穷困,但鲍叔并不认为我愚笨,知道这是由于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三次做官,三次都被君主免职,但鲍叔并不认为我没有才干,知道我是由于没有遇到好时机。我曾三次作战,三次都战败逃跑,但鲍叔并不认为我胆小,知道这是由于我还有老母的缘故。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他而死,我被囚禁起来受屈辱,但鲍叔并不认为我不知羞耻,知道我不拘泥于小节,而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为羞耻。生我的是父母,但了解我的却是鲍叔啊!”
鲍叔推荐管仲担任宰相以后,自己情愿位居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受俸禄,得到封地的人有十几代,常常是有名的大夫。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贤能,却称赞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后来,人们用“管鲍之交”来表示知心朋友,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关系。唐代杜甫的《贫交行》里就有这个典故:“君不见管鲍贫时交,只道今人弃如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