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意思是只有天下最柔的东西,才能穿透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他指出,最柔弱的东西里面,蓄积着人们看不见的巨大力量,使最坚强的东西无法抵挡。“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又不争”、“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水滋润万物,性柔弱,在方为方,在圆为圆,去同就下,顺其自然,可谓柔之至、弱之极,然而水斩关夺道,决堤冲坝,穿石毁物,无坚不摧,无所不至。“柔弱”发挥出来的作用,在于“无为”。水是最柔的东西,但它却能够穿山透地,滴水穿石,洪水还可以使房倒屋塌,树木被推倒,它们像是什么都不存在似的进出于没有任何空隙的物体之中。做人应效法水之精神,以柔和宽容之心待人,以水滴石穿之力对待一切困难。
柔弱能够战胜刚强,如滴水穿石,如齿亡舌存,都表明柔弱处上,而刚强处下。这个道理我们大家都知道,但是很少有人能够以此为准则,去把控自己的性格和行为。“以柔克刚”是制服一个大发脾气的人最好办法。对方愈是发怒,你愈发镇定温和;愈是紧张的场合,愈应保持头脑冷静。这样,你才能发觉对方因兴奋过度而显露的种种弱点,而一一加以击破。
这就好比瓦沟里淌下的流水,一点一滴地落在坚硬的巨石上,最初还未见得有什么不同,长期以往,巨石就会出现漏洞,并甚而断裂。这就是滴水所爆发出的威力,不可阻挡啊!
对于管理下属来说,在行使权利下达命令时,原则上要坚决,但情感语气要柔软温和,这样才不会给下属以盛气凌人的感觉,下属才会真正服从指令,把任务完成或按规章做事。如果只是一味地强硬到底,那就会引起下属的反感和不满。
曾国藩说:“趋事赴公,则当强矫;争名逐利,则当谦退;开创家业则当强矫,守成安乐则当谦退;出与人物应接,则当强矫;入与妻孥享受,则当谦退。在什么样的情势下该争,在什么样的情势下该退,要根据客观情况审时度势,刚柔并用。”
庄子在《山水》篇中讲到了东海有一个名叫“意怠”的鸟,这种鸟非常柔弱,总是挤在鸟群里苟生,飞行时它既不敢飞行在人鸟队的前边,也不敢飞鸟队的后边;吃食的时候也不争先,只找其它鸟吃完的残食。所以,它既不受鸟群以外的伤害,也不引起到鸟群以内的排斥,终日悠哉悠哉,远离祸患。人不能只有“骨肉”,还要有“血肉”,只有如此才能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人,才会具有光彩照人的生命旅程。
刚是一个人的骨架,靠着这副骨架人才能站立于世,才能成就大业,自古帝王将相,没有不是从自立自强做起的。它们身上不乏刚毅挺拨之气,一咱超凡脱俗的气概,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一种坚不可摧的自信。这就是“刚”。然而,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又由于“刚”而不幸。关龙逢、比干由于刚直不阿,直言进谏,而被杀戮。海瑞由于秉性耿直乏柔而一生坎坷不受重用。刚柔互用,不要偏废,太柔刚靡,太刚则折。柔是手段,刚是目的,以柔克刚,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立自强,这才是柔的实质。历史上勾践灭吴就是一则外柔内刚,以求自强的故事。
因此,为人处世,刚柔相济,才能挺立,才能自立自强。在大是大非面前,在人生难行的地段,在名利场中,在人际的是非面前,退让一下有何不好。
老子说:“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雌柔常以安静守定而胜过雄强,这是因为它居于柔下的缘故。回顾历史,我们发现,所有那些强大者、权势者、富贵者,很少有人能获得善终,而生活在穷乡僻壤里的农夫,却很少有人会死于非命,观诸一个家庭,男人看起来趾高气扬,妇女看来都柔弱恬静,男人们仿佛真的是一家之主,哪一个男人能够不屈服于女人之下?人类生活中以柔弱、安静战胜强大、暴跌的事情更是比比皆是。
(责任编辑:笑傲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