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朴守拙,保持淡泊虚静的心境(2)
2010-02-04 10:23
于成龙在罗城六年,政绩卓著,升任四川合州(今合州)知州。1667年的一天,天未亮,于成龙穿着洗得发白的官服,带着一个随从悄然离开了罗城。清晨
于成龙在罗城六年,政绩卓著,升任四川合州(今合州)知州。1667年的一天,天未亮,于成龙穿着洗得发白的官服,带着一个随从悄然离开了罗城。清晨,罗城人民闻讯奔走呼号,追出几十里,当看到那熟悉的身影消失在万山之中时,都不禁哭了起来。
明末,四川是饱受战火的地方。为了安定地方、恢复经济,于成龙就任合州知州后,立即废除了一些扰民的积弊,在官场中提倡俭朴,他本人则身体力行。人们经常看到,身为知州的于成龙不乘轿,也不摆仪仗,只骑一匹瘦弱的老马,带着一个随从出现。大乱之后人口锐减,土地大片荒芜。他召集流民,贷给耕牛、种子,让他们垦荒,一时百姓从者纷纷,户口迅速增加,既解决了人们的吃饭问题,也为国家增加了收入。他又建学宫、祭孔子,恢复地方的文化事业。
1680年,于成龙升任直隶巡抚,不久,又升任江南、江西总督。清代初期的吏治比较清明,康熙帝更是一代贤明的君主,因此,于成龙按步升迁,二十年间从七品知县升至封疆大吏,但他始终是一个深受人们爱戴的清官。
清代前期官员的俸禄极低,虽贵为总督、巡抚,每年俸银也只有不到十两,这对于那些挥金如土的大官僚来说,尚不够一衣一餐之用,即使节俭使用,不搞排场,也只能维持中下等的生活。但对大多数官员来说,并不在乎俸银的高低,因为他们另有生财之道,这就是通过“火耗”来贪污。每年,官吏要把从民间征收来的大小不一、成色各异的赋税银子重新熔铸,使其成色、大小一致。在熔铸中必然要有损耗,于是,官吏便在法定赋税之外再征收一定比例的银子,来弥补这一损耗。其实火耗不足1%,而官吏却要征收10% ~ 50%的火耗,各级官吏从中分贪。对此,朝廷是默许的。“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就是这样来的。于成龙只靠俸禄生活,此外一钱不贪,因此,他生活清苦并非故作姿态,而是不得不如此。1681年,康熙帝特地下诏,表彰他“廉明著闻”、“一介不取”,并念其家计薄凉,赏银一千两、马一匹,以示鼓励。
于成龙除早年任罗城知县外,其余都是在富庶地区担任要职,发财很容易,但他十分清廉,为官多年从不带家属随任,随身财物也仅是一个竹箱、两只锅、书籍文卷数十束,此外便身无长物了。
于成龙初任直隶巡抚,立刻下令严禁各级官吏分贪火耗,并罢免了几个违反规定的州县官吏,震动了官场。直隶地近北京,历来为朝廷重视,八旗军民势力较大。他们仗着自己的特殊身份,常做些为害地方、欺压百姓的事,于成龙对此做了很多工作。他编保甲,严连坐,锄豪强,还经常亲自或派人深入民间访察,凡有犯法者严惩不贷。他还注意民间疾苦,每有灾荒他都力请赈济,妥善安排。康熙帝称他为“天下第一清官”,并希望他能始终一节。
于成龙多年为官,没能奉养母亲,这一直是个憾事。他在就任江南、江西总督之前,母亲去世,他回乡葬母,然后赴任。按照清代制度,沿途地方对他有接待之责,但他自雇一辆骡车,从不打扰地方,悄然无声地到达任所。他任江南、江西总督期间,革除积弊,安定地方。为了了解民风世俗,他经常微服出访,一时在民间传为美谈。为了提倡清廉,他告诫部下:“若一味爱钱,只恐子孙纵会做文字,绝不出头。更恐神鬼怨恨,生出瞎眼子孙,上长街唱莲花落,要看字也不能够了。莫笑老夫迂谈。”江南风俗多尚侈丽,于成龙却常身穿布衣。见长官如此,一些官吏也不得不收敛。于成龙年事已高,但俭朴如初,他每餐粗茶淡饭,常年以青菜佐餐,很少吃鱼肉,所以江南人民善意地给他起了个绰号——“于青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