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将帅,善于领导的不逞勇武,善于作战的不轻易动怒,善于克敌制胜的不用与敌人交锋,善于带兵的对士兵关爱谦下。
老子认为,逞勇尚武便嗜杀好斗,想以强大的武力屈人,这违背了天道不争的原则,违背了以慈用兵的盛德。以武力屈人必然激起武力的反抗,违背天道更为天道所不容,逞勇尚武嗜杀成性一定会招致天怒人怨,天怒人怨哪能不一败涂地?
即使用兵也应当以“恬淡为上”,真正的“善战者”不会轻易动怒。有“道”者不会无缘无故地对别人、别国侵伐暴戾,兴兵不是为了自卫便是为了正义而战。以正义战胜邪恶不同于意气之争,所以无须盛怒后的血气之勇。
“百战百胜”似乎是对一个将军最高的评价,“杀得敌人片甲不留”好像是一次战役的最大胜利。不过,“不战而胜”才是真正的“善战”将军,未等交战敌军就全部降服才是真正的胜仗。诉诸战争原本就是事出无奈,在战场上歼灭敌人也实属下策,最好是在兵刃未接之前就降服敌人,这不是靠兵力强大以凌人,而是因道德的高尚而感人。
古今良将无不爱兵若子,将军只在战时对士兵发号施令,平时对他们的冷暖麻木不仁,以致“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样的军队不将士离心士气消沉才怪。将军只有对士卒有发自内心的慈爱,士卒才会与将军同心同德,愿意为将军而生,乐意为将军而死,这样的军队才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司马穰苴,原名田穰苴,春秋末年齐国人,是田完的后裔。田完曾任陈国大夫,后因避陈乱,奔齐,得到齐桓公的收留和重用,封为齐卿。司马穰苴是田氏庶出旁支,后流落民间,家境寒微,他本人也是个无名的小军官。因其治军有方,被尊为大司马,所以后人亦称其为司马穰苴。司马穰苴深通谋略,长于兵法,为齐国收复失地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谋将。
齐景公时内乱屡起,宫室衰微,以齐景公为代表的奴隶主贵族势力对平民进行残酷无情地剥削和压迫。更惨的是国人动不动就遭到砍脚的酷刑,以致造成了“踊贵履贱”不正常的社会现象。
齐国的混乱招致邻国的乘机兴兵进犯。晋国从西面进攻齐国,燕国从北面入侵。齐军连连吃败仗,形势十分危急。此时连可以带兵出征的统领都找不到。齐景公坐立不安,丞相晏婴推荐田穰苴,介绍说:“田穰苴是位文能服众,武能威敌的干才,谋略过人……”
齐景公正为国事而焦虑,一听说有位干将,哪有不用的道理,于是下令召见田穰苴,试与他讨论军事问题,田穰苴对答如流,滔滔不绝,果然是位智勇双全的统帅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