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活用 > 做人 >

修养身心 涵养德行

2010-03-06 09:44
来源:中庸的智慧 作者:修平
与别人共同拥有完美名节,就可以避免意想不到的别人的加害。同样对那些可能玷污行为和名誉的事,不应该全部推诿给别人,而应主动承担一些过错、引咎自责。具备这样涵养德行的

    修养身心 涵养德行


  《菜根谭》中曰:“宠利毋居人前,德业毋落人后,受享毋逾分外,修为毋减分中。”它的意思是说,在恩宠利禄方面,不要抢在别人前面;在德行与事业上,不要落在人后面;在接受与享受方面,不要越过一定分寸;在修养与操行上,不要降低分毫。
  
  我国古代历史上,大禹含辛茹苦治水13年,曾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受到广大人民的爱戴和拥护,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功绩卓着的治水英雄,他那吃苦耐劳、克己奉公的忘我精神,传为千古佳话。这种把快乐留给后人,自己吃苦的精神,是修养品德和心性高尚的体现。一个不能吃苦的人,万事不能成功,苦尽甘来才是真理,一味追求名誉地位的人,往往会给自己带来无限的苦恼。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要不断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利于人民的人。
  
  古人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一个人的气节和正义就像《阳春白雪》这首名曲一样。但人不管如何清高或有学问,如果没有高深的品德来配合,那么这种学问和清高也丧失了意义。
  
  楚怀王时,屈原在朝担任左司徒的官职,他学识渊博,记忆力强,对国家治乱的道理非常清楚,并且擅长辞令。楚怀王很器重他。他在朝中和楚王一道商议国家大事,发布政令,对外接待各国使节,和各国的君王相酬酢。当时,上官大夫和屈原爵位相同,一心想争取楚王的宠信,非常嫉妒屈原的才华。
  
  有一回,楚王指派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刚刚起草,还没有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便想夺取这份草稿,屈原不给他。上官大夫因此怀恨在心,在怀王面前毁谤屈原说:“大王指派屈原制定法令,没有一个人不知道,每当一道法令制定完成,颁布出来,屈原就自夸其功,认为除了自己以外,没有人能做得出来。”楚王听了大怒,因此疏远屈原。
  
  屈原对于楚怀王被小人迷惑,耳朵不能辨别是非,眼睛不能分清黑白,感到很痛心,所以忧愁苦闷,沉郁深思,写成了《离骚》。屈原在《离骚》里,叙述远古帝喾的事迹,称扬近世齐桓的伟业,同时论及中古汤武的功绩,用来讽刺当时的政局。他的文辞简约,托意深微;他的心志高洁,所以喜欢用香草作譬喻。他行为廉正,所以一直到死,都为小人所不容,如《离骚》中的“制芰荷以为衣,集芙蓉以为裳”,都是美好品德的象征。他不肯同流合污,毫不受社会恶习的感染,虽处污泥之中,却如莲花一般,仍保持自身品德的高洁。
  
  后来,怀王客死于秦,他的长子顷襄王即位,用其弟子兰作令尹。由于是子兰劝怀王入秦,使楚怀王终于不悟,楚国人因此对子兰很怪罪。屈原对子兰贻误国事感到痛心,他虽然被放逐,乃眷恋楚国,希望能回到朝中来;他忠君爱国,希望能挽救楚国的颓势。但这一愿望终于未能实现。
  
  令尹子兰听说屈原嫉恨他,大怒,叫上官大大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一气之下,便把屈原长期放逐到江南。屈原被放逐,来到江边,且行且歌,脸色憔悴,见到一个渔夫,渔夫问他:“你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里呢?”屈原说:“世上的人大多是污浊的,只有我保持干净;众人都昏醉了,只有我依然清醒。所以我被放逐了。”渔夫说:“圣人能与世相推移,众人都醉了,你何不也喝点薄酒,何苦守身如玉,与世相忤,而招致被放逐的命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把帽子上的灰尘弹去;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拂去衣服上的尘土;人怎么能以清洁的身体去接受外界污浊的事物呢?我宁愿葬身鱼腹,也不能让自己高洁的品格受到玷污!”于是他写下了《怀沙》赋。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