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中,充斥着无数的压力和得失,一路走来,总觉得辛苦又压抑。无论是为了事业,我们不停地奔波劳累。为了生活,我们才努力工作;为了让别人活得更好,我们才不断追求发展。
生命里,追求完美的我们,每一件东西,每一件事情,无一不做到尽善尽美。当我们觉得已经天衣无缝,但事物显示出来的并不是美丽。外国有一位艺术家,曾塑造出被认为完美的人像双手,但正是因为这样,他亲手毁灭了这双手。美丽,应该要有一些空白。
宋徽宗时有一次举行画院考试,由徽宗亲自出题、选才。全国的书画人才纷纷报名参加,希望能金榜题名进入画院。
徽宗出了一句古诗为题,要应征者照着诗意画出来。
古诗是“深山藏古寺”。
许多赴试的书生们一看到题目,立即磨墨,都觉得很简单。
每一幅交出来的画都有着高耸苍郁、云雾飘缈的深山。庙宇的飞檐由掩盖着的树林中隐约地露出一角。
书生们各显神通,作品都十分的华丽、壮观。
徽宗一一地观赏所有书生的作品,都没有什么表情,最后在看到一幅平实无华的画,却拍案叫绝。
这幅画不见庙宇飞檐,只简单地画着“一位老和尚在山脚的溪边挑水”。
徽宗一看:“妙啊!以和尚点出深山有古寺,这古寺“藏”得真是巧妙!”
画这幅画的书生果然夺得了第一。
还有一幅名为“风雨中的宁静”的画,当看到这幅画的名字时,都会想到画中一定少不了斜斜的雨,但是恰恰相反,这幅画既无风也无雨,只是简单画了一个瀑布,在瀑布旁边的树梢,有个鸟巢,几只小鸟正静静地安睡在鸟巢里,这幅画即是巧妙地透过“噪音”来呈现“宁静”。
噪音与宁静有着很深的关连。所谓:“蝉噪林越静,鸟鸣山更幽。”
画讲究的是意境。当背景有噪音的时候,那个宁静会变得更静。画家用瀑布来凸显宁静的道理就在此,就像用老和尚引出古寺一样,瀑布真正的重点在于带出宁静,这都是一种意境,给人留了一个想象的空间,而不是直白的告诉人们,那样反而显得不是那么的美妙。
有一个画家在一幅巨大的画布上画了一幅画。在画布一角,他画了一棵树,树枝上有几只鸟,但其余的地方都是空的。如果你曾注意看过中国和日本的绘画,一定会感到讶异,或者是不懂画的人会觉得太浪费纸张了。同样的,在这个画家旁边的人也是这么认为。于是,有人建议他是不是应该在在空白处再画些东西,他说:“不,我必须替这些鸟留下一片飞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