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曰:“敬而不中礼,谓之野;恭而不中礼,谓之给;勇而不中礼,谓之逆”……子贡越席而对曰:“敢问将何以为此中者也?”子曰:‘礼乎礼,夫礼所以制中也’。”
——《礼记》
孔子所谓“中”,是以“礼”的要求为标准的。古代有位大侠郭解。有一次,洛阳某人因与他人结怨而心烦,多次央求地方上的有名望的人士出来调停,对方就是不给面子。后来他找到郭解门下,请他来化解这段恩怨。
郭解接受了这个请求,亲自上门拜访委托人的对手,做了大量的说服工作,好不容易使这人同意了和解。照常理,郭解此时不负人托,完成这一化解恩怨的任务,可以走人了。可郭解还有高人一着的棋,有更技巧的处理方法。
一切讲清楚后,他对那人说:“这个事,听说过去有许多当地有名望的人调解过,但因不能得到双方的共同认可而没能达成协议。这次我很幸运,你也很给我面子,我了结了这件事。我在感谢你的同时,也为自己担心,我毕竟是外乡人,在本地人出面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由我这个外地人来完成和解,未免使本地那些有名望的人感到丢面子。”他进一步说:“这件事这么办,请你再帮我一次,从表面上要做到让人以为我出面也解决不了问题。等我明天离开此地,本地几位绅士、侠客还会上门,你把面子给他们,算做他们完成此一美举吧,拜托了。”
人都爱面子,你给他面子就是给他一份厚礼。有朝一日你求他办事,他自然要“给回面子”,即使他感到为难或感到不是很愿意。这,便是操作人情账户的全部精义所在。
帮助别人离不开技巧,在具体的情景下,当你想帮助某个人时,你要注意具体方法,你对他人的帮助与向朋友付出,对方乐于接受才是最好的帮助和有效的付出。
要了解对方是不是真的需要帮助。一个商人在街头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铅笔推销员,心中顿时生起一股怜悯之情。他把一元钱扔进出售铅笔人的杯中,就走开了。
没有走几步,商人好像听到了有人在吼什么,他一回头,只见那个卖铅笔的人红着脸冲自己大声说:“你为什么无缘无故给一个健康的、并且是推销员的人一元钱?”商人赶忙折转身来,从卖铅笔人的摊位上拿起几支笔,他抱歉地解释说:“对不起,我忘了取铅笔了,希望你不要介意。”卖铅笔的人说:“你我都是商人,我卖东西,而且有明码标价。你给我一元钱,为什么就不肯拿铅笔呢?你是不是瞧不起我,认为我是一个需要人同情的小贩?”商人连连说“对不起”,然后离开了。
很快过去了几个月,在一个社交场合,一位穿着整齐的卖铅笔的人与商人又见面了,他双手递上名片,并且自我介绍说:“您可能已经忘记我了,我虽然不知道您的名字,但我永远忘不了您。是您伤了我的自尊。我一直没有把自己当作乞丐,即使您跑来给了我一元钱,我仍告诫自己:我是一个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