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论语》
曾子说:“有才能的人向庸才之人求教,知识广的人向知识浅的人求教。有学问的就像无学问,知识充实的就像虚无的,受到冒犯也不计较。从前我的朋友曾经就是这样做的。”
曾子说自己有这么一个朋友:充实的境界,好像是虚无一样;别人侵犯凌辱,也不去与其计较。他所修炼的就是这种境界,他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去掉分心别念,忘掉人我之异,然后达到无为而无不为,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地步。这个朋友,指的是颜渊,他做到了常人做不到的事情,而且成功了。所以,曾子便以此来勉励教导学生,使他们对真正的人生境界有所追求和体验,不至于枉生一世。
曾子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他在学习上保持着谦逊态度,“问于不能”,“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希望人们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其“犯而不校”表现的是一种宽阔的胸怀忍让的精神。
曾子夸奖他的朋友,目的是教诲他的弟子,为人要虚怀若谷,广泛学习,如此就能成为人人称颂的君子。
凡是有才气的人,容易犯一个错误——自满而不肯向人请教。而中庸处世智慧的人虽然高人一等,却唯恐自己懂得不多,唯恐自己没有看清问题,所以喜欢向人请教。诸葛亮之所以成功与其说他是神,不如说他得益于“集思广益”,他善于集中人家的学问思想,增加自己的知识见解,“以能问于不能”。
儒家标榜虞舜“好察迩言”,所以能为圣人。这能给我们深远的启发。
对曾子的话还有另一种解释,是说从政的人,多半是通才,什么都懂;而“寡”可以说是专家,他专门研究一点,而这一点并不是学问渊博的人所能够知道的。渊博的人知其大概,不能深入;专家则对某一点有深入研究。所以渊博的人,一定要向专家请教。“有若无”,他学问非常渊博,而在待人处世上表现得很平常,好像什么都不懂似的。“实若虚”,内涵深厚,表面上看起来却很空洞,普普通通。“犯而不校”,不如他的人对不起他——下面的人对上面的人不敬为“犯”——从来不计较、不记恨。无论哪一种解释,对我们都有教益,都有用处……就会不自负,而虚心向学,人人可做老师。
(责任编辑:笑傲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