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下之事,制之在始;始不可制,制之在末。
——苏洵《上文丞相书》
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在四川大山里多年寒窗苦读,有一年他们要进京考试了,老爸苏洵带领两个儿子,提前几个月来到京城进行社交活动,拜访当时的名人张方平、欧阳修等。书上说,老苏与一些名人见面后拿出的是诗,不知还有没有四川的土特产。苏氏父子三人靠的是真才实学,但他们进城想找人提携的心理是可以理解的。是不是害怕京城,而用良好的人际关系为自己壮胆?他们深悟“预则立”的道理。
曾国藩从湖南湘潭一个叫荷叶塘的小山村走出来,干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可他毕竟是一位受人怀疑与牵制的汉族人,前程乃至命运都掌握在满旗人手中,他极明白“下流不可处,君子慎厥初”的中庸处世之道,于是向满族权贵靠拢,投入穆彰阿、恭亲王的门下,使他们成为曾氏在京城的落脚点和靠山……
但是,预备不能过分了,计划不能太高了。过分了会缠住自己。例如有一家人听说洪水将发,采购了很多食品,可洪水来的时候,别人撤得快,而他们却被这些食物所累,顾这顾不到那,损失严重。西方有个叫奥卡姆的人,他建议不能把计划搞得太复杂了,要像理发一样用剃刀把不必要的设计剃掉。
孟子说:“起初的条理,是智慧者的事情;最后的条理,是圣人事情。”荀子说:“圣人的语言虽千举万变,把它们统类起来,也就是个‘一’了。”提纲挈领,守要不繁。只要把住大道,把住政策,把住原则,把住方针,就可尽领导的事了。
程颐说:“所把守的东西不能制约,就会泛滥成灾。”天玄子说:“所治理的东西不能制约,就会纷乱更纷乱。……居中所以应圆,执简所以抗繁,处易所以待变,守一所以用万。”简易的要点,在于求取条理与统类的中和。
《周史》记载:太公封于齐,五个月就向周成王回报了政治概况。伯禽封于鲁,三年才回报政治概况。周公询问太公说:“你办事怎么这样快呢?”太公说:“我简易了那里的君臣秩序,礼仪随从当地的风俗。”周公又问伯禽说:“你怎么花了这么长时间呢?”伯禽回答说:“我改变了属地的习俗,改革了人们的礼规,三年后才完成。”周公听到伯禽的话后,说:“后代的人到齐去服侍他的君主吗?政治不简易,人民就不能亲近他,平易亲近人民,人民必然归顺他。”这就是简易原理的一个最好说明。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使用降低计划的方法来达到目的。比如要让贪玩的孩子每天回家只看一小时电视,你不妨说只允许他看半小时,他再三要求下你只好答应了一小时的要求,他便不会再闹了,因为你已经缩减了计划。再比如在市场上,货主往往把商品标价多一两倍,这样他可以慢慢地让到他能接受的价位。如此一来,顾客也觉得占了不少的便宜,很容易掏钱来买。这种做法可能有些过诈,可人们的心理已经习惯如此:不管你真的让步与否,你得让他对方感到你已经让了很大的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