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CEO用人策略:天下之才皆为我用
在人才战略上,李世民曾经说:“打天下用人在于人和,治天下用人在于无才不用、用尽天下才。”也就是在事业创新时期,人才管理的关键是,“你感觉不好的人,对你不敬的人,别人的人”你都要懂得用。国内企业界,阿里巴巴董事长马云也算是一个很有视野的领导人。
他不懂电脑、软件硬件,却在互联网领域创业成功;他没有高学历,却从一个英语老师变成了企业领导人。别人是学习技术,而他却是在练习管理,马云懂得只要有人才足够,天下尽归我所有。
平时留心观察中国企业界的马云认为,许多中国企业几年创业下来,只有领导人成长最快、能力最强,其实这样并不对,领导人应该学习唐僧,用人用长处,管人管到位即可。这颇有点像李世民组建管理团队的谋略,仅凭一人之力,企业永远做不大。
马云为什么会成功?就说人才管理和建设这一点,便能理解这位掌控阿里巴巴、淘宝网、雅虎中国三大明星网站的CEO如何成功的。马云说:“我训练干部管理团队,要求他们在问题发生之前就把问题处理掉。你做的任何决定都关系到公司3-6个月之后发生的事情。如果没有人能取代你,你永远不会升职。只有下面的人超过你,你才是一个领导人。”让领导人的手下超过领导人自己,这听上去就是一个奇怪的言论,但是马云确实是靠这个策略成功的,在阿里巴巴谁不比马云更懂网路,而最成功的人却是马云自己。
马云认为,领导人不要做具体的工作,要下面人去做。“你用6个月如果还找不到替代你的人,说明你招人有问题。6个月你找不到人,说明你不会用人。领导要能把人身上最好的东西发现出来。你要找这个人的优点,找到这个人自己都不知道的优点,这是你的厉害之处。如果有一只老虎在后面追你,你的奔跑速度自己都想象不到,为什么能跑这么快?有老虎追你。每个人都有潜力,关键是领导要找出这个潜力。”
有一次,马云看到美国NBA打篮球越打越好,他认为是因为板凳上坐了12个人,下面的人很想上去,都认为自己打得也不差。上场的人压力很大。这样你会有一套制度,用制度保证你的公司,不要用人。所以我们在培养干部队伍方面,形成了“学习制度”。
一个企业必须做到流水不腐,创业团队的领导者也不能有铁饭碗。企业家需要自信,同时保持自省和视野,这样才能保证下一次不被打败。自信不等同于自大,这一点是马云能够领导阿里巴巴持续成功的关键。这一点和李世民从创业时期向事业创业时期转变的时候,“屈己纳谏、任贤使能”颇为接近。
《联想风云》作者凌志军曾在书中写到柳传志的人力制度的谋略。柳传志说:“有的人不是珍珠,不能像珍珠一样闪闪发光,但他是一条线,能把那些珍珠串起来,做出一条光彩夺目的项链来。”尊重制度,让柳传志获取了并构IBM电脑的大成功。
贞观CEO创新术:避免一言堂任贤使能
有了天下之才尽为我所用的视野还不够,从人治向法治的转变,关键还是在制度,同时如果没有领导人的屈己纳谏,主动听取不同的声音,任何制度也是无法执行的。李世民与谏议大夫魏征之间也经常发生口角,魏征的进言直谏,使得李世民几度想要杀掉魏征,不过李世民却严守屈己纳谏的CEO管理哲学。
有一次,在削藩王议政上,李世民召集大臣商议。魏征桀骜不逊地对着李世民说:“陛下是要做一个明君,还是做一个暗君?”
李世民非常不耐烦地回答,脸上的表情已经有些愤怒了,“你说,何为明君,何为暗君?”魏征紧接着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啊!”“那我听你话,不是就成了偏信吗?”此时,魏征笑了一笑,因为他知道李世民已经走向他设定的话题之中,“所以啊,你必须听听那些既得利益的老臣意见。只听顺耳的话,不听逆耳的谏,如何叫做明君呢?”
这句话,让李世民恍然大悟。魏征接着说明自己的意图,“我要做的是一个良臣,而不是一个忠臣,忠臣忠于君王是愚忠,而臣是社稷之臣,君是社稷之君,臣不是忠于君,是忠于社稷,所以选才一定要选良臣,而不是忠臣。”所以企业界,任人不但不能唯亲,也不能只用愚忠之人。
华人政治评论家南方朔认为,当政权不稳固时,领导者通常谦虚,谦虚就能集众人之智,此时谏言体系比较容易发挥功效。一旦各种言论管道畅通,领导者也比较容易下正确判断,让权力稳固。
李世民的屈己纳谏和任贤使能,让作为君王的他,却像是一名四处学习的学生,克制欲望,渴望真言和直谏。而且,在人才资源的配置上,李世民是一律重用原秦王府、原太子党和太上皇的三拨人马。在忠臣、良臣、反臣中取得管理平衡,他要的是建议和直言,不需要弄明白“你原先是属于谁的部下”。
贞观时期的名臣,谏议大夫魏征和太子府詹事王是原太子党的人,右仆射裴寂、仆射封德彝是太上皇李渊的人马,而丞相房玄龄、丞相杜如晦、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则是原秦王府的人马,谏言汇聚,思想如流。而聪明如李世民,还能根据不同臣子之间的性格优缺点、出生环境,取长补短,组成不同的管理团队,开创贞观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