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诸葛亮与曹操,孰强孰弱?
为了便于更多的人理解,我们先从两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三国人物说起。
历来认为,诸葛亮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而曹操则阴险毒辣、老奸巨猾。然而,毛泽东却对曹操情有独钟,曾说过:“说曹操是白脸奸臣……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这个案要翻。”
那么,诸葛亮与曹操,究竟孰强孰弱?
曹操是魏国的领导,诸葛亮是蜀国的事实意义上的领导,因此,要比较二者,须从领导力的角度入手。柳传志说过,做企业(领导),无非是定战略、搭班子、带队伍(打仗),在战略方面,蜀、魏、吴三分天下,诸葛与曹可谓各有得失,不妨从搭班子、带队伍两方面重点进行对比,事实上,这两个方面与领导力也最为紧密相关。
1、搭班子
从二者所搭班子来看,曹操的队伍貌似鱼龙混杂,实际上则是汇集了不同性格、不同经历、不同年龄、不同能力的人员,仁者用其仁,智者采其智,武者任其勇,做到了任天下之力,每次曹操问计,基本上谏议如流,出兵打仗,能用之将走马灯似的层出不穷,有了这么一个队伍,无论曹操生前身后,诸葛亮均是奈何不得;反观诸葛亮的队伍,看似有关羽、张飞、赵云等不世之才,但真正能独挡一面、带兵打仗的却少之又少,从几个关键事件上就可以看出来,荆州、街亭二地均是事关生死存亡的战略要地,诸葛亮用的守将关羽、马谡却是用得极为勉强、冒险,因此临行前对关羽是再三叮嘱,马谡更是立下了军令状,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本质上反映的就是用人捉襟见肘的事实。后来果然二地尽失,蜀国大势去矣。此外,曹操纳贤如流,而诸葛亮除了接受降军的人才外,其它的人才基本上是刘备之前的原班人马。
因此,在搭班子上,曹操整体上要胜一筹。
2、带队伍(带兵打仗)
带兵打仗,首先强调的是军纪严明,令行禁止,领导要能有效影响他人,能服众。曹操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哭典韦、杀杨修、割发代首明军威等等措施,恩威并施,使得众人归心。就连发誓不再为曹操献一计的徐庶,到头来还是鞍前马后不停地为曹操效劳,人都披挂上阵了,又岂能不用计谋?徐庶的誓言不攻自破。曹操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诸葛亮则不同,军国大事一切尽在其算计中,其它人很少有个人发挥的余地,军中诸将表面上都敬仰诸葛亮之英明,实则英雄无用武之地,心里难耐,一旦有了机会,就免不了置家国不顾,自行发挥一番。像刘备七百里联营、关羽大意失荆州、马谡痛失街亭等生死攸关的大事,有关负责人从上到下都不约而同地开了小差,表明诸葛亮在军队的实际影响力是外强中干。
其次,要保持强大的战斗力,必须愿意发展部属,努力使他人成长。曹操每遇大事,必定召集众将商量,只要是好的计谋就采纳,只要有能力的人就用,因此众下属莫不尽肱股之力,奋力向前。而诸葛亮则凡事“山人自有妙计”,连部下派去执行任务往往都不知道要做什么,只需到时候打开锦囊,中间自有妙计,因此部属没有机会发展。直到气数将尽之时,才培养了一个姜维(还是暗中传授的)。到诸葛亮死后,蜀中人才凋零,江河日下,三国中最先亡国的就是蜀国。
因此,在带队伍方面,曹操又胜了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