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两个案例,A公司比较能代表了“多数”的在瓶颈徘徊的公司,B公司基本代表“少数”突破瓶颈的公司,尽管遇到同样的问题,也在组织管理方面采取了类似的措施,结果却大相径庭。不难看出,二者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都注意到了战略、组织、流程等的重要性,然而造成二者差距的最根本原因是——领导。
就像A公司的老板一样,那些借助了大量的咨询也无法获得突破的公司的问题在于,公司管理有余,领导不足,其原因又在于,公司的第一领导(老板)还停留在打江山的阶段,放不下创业时获得的成就感的那些喜悦,还沉浸在个人能力可以解决公司的大多数问题的迷思中,即便生病输液了,还是认为自己比别人更能解决问题。这样,公司在实际上面临更大的业务时,却还在用创业时期的组织方式运作,瓶颈当然难以突破。这些老板,跟诸葛亮其实很类似,成就动机占了最大的比例。
B公司的成功,主要在于老板真正起到了领导作用,通过有效的领导力(影响力),公司拥有良好的崇尚执行和效率的氛围,通过组建领导班子,公司的重大职责实现了有效分工,老板得以从事务工作中解放出来,从事战略、组织、流程、人才队伍建设等公司在二次创业的时候需要重点关注的事情,而领导班子成员也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成长起来。
然而,一个成就动机高的人,要做到像B公司的老板那样来领导公司,殊非易事。在公司发展起来后,要处理功勋级的创业元老,就像曹操绑架徐庶的老娘一样,要背上骂名的;而像B公司老板那样在会议上刻意保持低调的做法,对于那些才艺过人,在业务上出类拨萃的老板来说,更是难上加难,就好比要诸葛亮不再说“山人自有妙计”一样,必定是心痒难耐的。
因此,快速发展企业要突破瓶颈的第一要点在于:领导。只有公司拥有必要的领导力,才可能突破原有的组织方式,才能够让战略、组织、流程、人才等要素实质性的有所改变。这就是为什么只有少数公司能突破瓶颈的原因。
四、如何解决——做曹操还是诸葛亮?
清楚了问题所在后,解决的方式其实就比较清晰了,那就是不同阶段的领导人如何管理、调整好自己的动机。
关于这一点,松下幸之助的关于自己职业生涯的一句总结性的话,或许可以给多数遭遇领导瓶颈的公司很大的启示:
“当我的员工只有100人时,我要站在员工的最前面,指挥部署工作;当员工1000人时,我必须站在员工中间,恳求员工鼎力相助;到员工达到10000人时,我只要站在员工后面,心存感激即可。”
这句话其实代表了企业发展的三个阶段。
“当我的员工只有100人时,我要站在员工的最前面,指挥部署工作”相当于企业的创业阶段,这个阶段老板要带领队伍冲锋陷阵,这时的老板很多事情需要亲力亲为,以身作则,必须有很强的成就动机;
“当员工1000人时,我必须站在员工中间,恳求员工鼎力相助。”相当于企业的壮大阶段,这个时候,企业的组织规模扩大了,老板必须从前线撤回来,要在战略问题上付出更多的精力,同时必须培养和管理好更多能冲锋陷阵的人才。这个时候,老板需要降低自己的成就动机,避免上前线打胜仗赢得功劳的冲动,同时提升影响力动机。
“到员工达到10000人时,我只要站在员工后面,心存感激即可。”这时企业算是发展到很成功的阶段了,有点类似于道家的治大国如烹小鲜,大道无为的境地。
万科的董事长王石或许可以算是一个典范。他在48岁事业巅峰状态下让出总经理的位置,代表个人角色的重大改变(据他本人称,过程很痛苦)。担任万科总经理的那个王石冲在第一线,据万科人事部统计其未休年假累计达半年之多,与很多创业期的老板相似,成就动机很强;退出一线后,担任董事长的王石则致力于扩大影响力,特别是公司外的影响力,为万科领航,影响力动机很强。
华为公司在很多年以前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为了培养更多的具备领导力的人才,公司聘请国际知名咨询公司做动机调查、模拟培训、领导力发展计划等一系列措施来提升公司领导力。总裁任正非曾说,我们要把那些手伸得很长,喜欢到处管事的人找出来,让他们承担管理责任。“手伸得很长,喜欢到处管事的人”指的就是影响力动机强的人。
总的来说,动机由于根植于人的最深处,是最难改变的,我们有句古话,江山易改,禀性难移,就是这个意思。诸葛亮终其一生,就是做不好一个领导,或许他没意识到动机这个问题,但是对于他这种成就动机极强的人来讲,要改也是很难的。所以最终出师未捷身先死,遗千年之憾。
但是,只要意识到这个问题,通过持续的努力,借助一些必要的辅助措施(如领导力发展计划),也是可以逐步实现的。王石的个人努力,华为的整体努力,所取得成功,都是很好的明证。
今天,在知识经济形态下,无论是企业领导还是大小团队负责人都越来越需要领导力。正是由于动机的难于觉察和难于改变性,我们更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责任编辑:笑傲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