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中的“道”(2)
2010-03-10 10:36
或许,我们可以这样分析:空手道企业是赤裸裸地只顾自身利益,不顾社会和他人的利益。而失败企业呢,是想将二者兼而顾之,既注重对自身利益的追求
或许,我们可以这样分析:“空手道”企业是赤裸裸地只顾自身利益,不顾社会和他人的利益。而失败企业呢,是想将二者兼而顾之,既注重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又准备顾及到社会和公众的利益。但是在二者的轻重缓急等比重关系上,也许出了问题。
比如,他们把自身利益的位置自觉不自觉地摆到了社会、公众利益的前边;这样一来,他们的调查也好、分析也好、判断也好,就免不了首先总是从自身愿望、从自身的利益打算出发,然后沿着自身的利益设想进行,继而落脚在自身的利益展望之中。这样一种实际上排斥了客观规律、排斥了社会和公众的真实需求的“可行性决策”,当然就打上了“一厢情愿”的烙印。只想好是得不到好的,其结果,实在是很难碰巧成功的。
要知道,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当其沉浸在自身的“利益展望”之中时,是绝对要被展望冲晕头脑的。要是这些失败企业当初不是这样,而是沉浸在对社会利益、对公众利益的展望中,情形就会大不一样。按照老子的思想和精神来说,我们只要能专心于社会利益、专心于公众利益,忘掉自己的得与失,那么,对自己利益就管都不用管、想都不用想、提都不用提了。因为一切自然就在其中了。专心一意为社会、为公众谋利益,企业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就根本不是个问题了。这也就是“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所包含的“道”的原理。
这样,说得透彻些,我们的企业在供求关系的演变面前,就像在镜子面前一样。我们到底是把自身利益放在首要的突出的位置,还是把社会、公众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我们到底是真心实意地把社会、把公众利益放在首位,还是做做样子,自欺欺人。在这个镜子面前都将一目了然,十分清晰。而且还要落实在你的成功或失败之中。这是一种必然。因为市场并不是自己的,也不是任何一家企业的。市场是社会的,是公众的。企业与市场的关系,只能是一种服从的关系。企业不应当以自身的企图为企图。企业应当放弃一切来源于自身的企图,全心全意、完全彻底地以“无我”为前提、以“不自生”为前提,去观察、分析、体会社会的需要、公众的需要,然后才有可能成为市场需要的企业。
下面是一条消息报道,摘录于下,我想会有利于我们说明什么是“后其身”、“外其身”,什么是“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及说明我们所谈的“全心全意,完全彻底”是怎么回事。
这篇报道的标题是《聘人研究垃圾》,说的是美国的雪佛龙公司、通用制品公司、阿尔可公司在决定上什么样的新产品时,投入大量资金聘请专家教授对某某城市的垃圾进行长时间的分析研究。他们将每天的垃圾收集起来,然后按其内容及其原产品名称、质量、数量、包装等予以分类,从这些分类比较和对相应产品的分析研究中,得到了当地食品消费的相关信息和数据,并将这些信息与市场供应情况作出深一步的研究对比,然后作出了人们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的供求结论。雪佛龙、阿尔可等公司的食品厂的饮料制造厂凭此决策,推出新产品,果然取得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