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统一的秦帝国政权存在的时间为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嬴政万世千秋的始皇梦仅做了15年,半路夭折。如果把秦帝国这个庞大的社会群落看成一个经济体,那么从组织结构看,这相当于一个规模非常巨大的综合性企业集团。它吞并六国的行为,与企业间的并购行为极为相似。
当资源充足的时候,兼并总是显得过于容易,但是整合却是个令人头疼的难题。统一的秦帝国最终解体,秦始皇不仅没能给家国天下的秦皇室子孙留下一个“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北逐匈奴,南拓五岭”的超大型企业集团,连祖上遗留的偏居三秦一隅的秦公司,也最终被刘姓公司收入囊中。
显赫一时的大秦企业集团,崩溃于天不时、地不利、人不和,具体历史时空下的战略选择常常包含了太多的不可把控的因素,那么可把控的,导致秦灭亡的人,其“不和”在哪儿呢?
基层员工晋升通道被堵塞
国际资本兼并国内资产,为减少阻力并保持生产的连续性,通常的做法一是加薪,二是提拔一批基层员工。员工得到了实际的利益,于是很快从对旧主的眷恋中解脱出来,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去。
但秦帝国没有这样做,陈胜、吴广,出身佃农,是社会的最底层,按社会结构划分,他们应该归于被食利阶层;按企业结构划分,他们属于企业内的基层工作者。没有优势资源,没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也没有除本职工作外的其他技能,但又不甘心在现阶层内终老。他们一直在试图寻找跻身更高一阶层的机会,倘若早出生个三、四十年,尚可赶上秦征战六国,凭借健康的体格搏一搏军功,以期获得爵位和封赏,使自己所处阶层有所提高。
企业快速扩张时期,随着企业的膨胀,组织架构的扩大,会有大量新生的管理岗位出现,相应地,就要有人进入到管理的角色中去。中国式企业的特点是,管理岗位的劳动强度较基层岗位偏低,而且经济收益相对可观,因此相当一部分基层员工有进入管理岗位的动力。
大秦帝国的一统天下,意味着大规模的快速扩张时期的终结。也就是说,未来将不会再有大批提供管理岗位的机会。用社会学的观点来看,秦帝国社会的利益分配格局已经固化。而当时的社会运转机制,造就了社会底层和下层这个群体的人几乎永远不会再有阶层跃迁的机会。这是他们痛苦的根本。
陈胜、吴广实在无法找到晋升通道,而反对企业并购,或像中国式企业热衷于分拆上市一样,将现有企业集团分解成小公司就能增加新的管理岗位,揭竿而起就成为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渠道。
从创业者的角度来说,陈胜与吴广二人小有所成,然而受限于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他们没能保住自己的创业成果。事实上,在历史记载中,我们不曾看到陈、吴他们二人有何远景目标或政治理想,从他们造反的出发点不难看出,他们对推翻大秦帝国的统治并没有什么坚定的信念和意志,至多只想在其中捞一笔利益供个人享受而已。倘若条件合适,利益足够,哪怕做山贼土匪,他们也会欣然前往,趋之若鹜。至于他们筹备谋反的举措如鱼腹丹书、篝火狐鸣等,则均属鸡鸣狗盗,是上不得台面的小伎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