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始皇的失败看并购整合 (2)
2010-03-11 11:12
说到底,自比天鹅、大雁的陈胜,无非是惟恐天下不乱的文盲加流氓而已,其日后称王时对待昔日故交的态度(仅仅因为些许冒犯,陈胜就对其毫不留情地
说到底,自比天鹅、大雁的陈胜,无非是惟恐天下不乱的文盲加流氓而已,其日后称王时对待昔日故交的态度(仅仅因为些许冒犯,陈胜就对其毫不留情地进行诛杀),也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那时的他,早已将年轻时“苟富贵、勿相忘”的誓言忘在了脑后。
用企业的实际情况对比,再换一个角度去审视陈胜与吴广,我们不难发现,在企业中,缺乏良好教育基础的基层员工,未必没有谋求更进一步发展的意图,然而缺乏合适的引导和合适的晋升通道,将他们向上的良好意愿逼迫成了邪恶的行动。
基层员工必须在新的体制下看到希望,这包含两点,一是现实的收入,二是个人发展、未来收入的前景。在企业“换主”的时候,新的管理层的介入,基层员工容易滋生被驱使甚至被抛弃的情绪。
如果这个时候让员工看到自由晋升的制度设计,会极大程度地增加其主人翁意识,从而最大程度地调动其生产的积极性。
原有管理层形成离心力
原有管理层如何处理,无论是杯酒释兵权给功臣荣华富贵,还是俄罗斯休克疗法保护捞取了巨大经济利益的官员的既得利益,这都是涉及到企业能否平稳过渡的关键问题。对这些掌握着资源、有着较强活动能力的人,不能突然斩断其利益。否则这些力量由于丧失利益心存不满,必然蓄意破坏新的组织体系。
秦帝国对六国的整合,并不是建立在双方和平达成共识的合作行为,而是近乎破产式的兼并重组,这类似于恶意收购,在这种收购中最受伤的是那些曾经的利益拥有者和旧体制内的管理者。
在大秦帝国内部大搞“自主创业”的,有相当一部分是在旧六国中拥有一定身份和地位的人,其中一部分人曾经从事过“高级管理”工作,甚至还有一部分人是旧六国的“产权所有者”,通俗的说法叫股东。这些昔日位高权重的六国旧贵族,在帝国组织的合并过程中,无一例外地因精简管理岗位而被淘汰出局。是他们没有工作能力?似乎又不尽然。
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项梁、项羽叔侄俩,其他如称过齐王的田儋,称过赵王的赵歇等人,他们才是真正动摇帝国体制和权力根基的中坚力量。甚至许多草根出身而被拥戴为王的人身后,都有这些旧贵族的支持,如韩广等人。
旧贵族的意图非常明显,那就是推翻秦帝国的统治,瓦解掉秦帝国的权力机构,将其分裂开,建立自己的权力机构,让官府为自己服务,成为保障自己权益的工具。从战争的进程和结果上看,旧贵族的见识、政治视野的宽度、政治素养的高度、军事行动的理解程度及对可利用资源的整合、组织能力,这些都是平民草根出身的谋反者不可比的。这些人,既得利益损失最大,反对并购的愿望最强烈,反对并购的能耐最强,他们通常构成并购的主要威胁力量。
在与政府军对抗过程中,旧贵族组织起来的军队与平民组织起的军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气质和战斗力,这点从历史进程上就可以一览无余:除少部分贵族率领的军队外,造反军队在政府军面前几乎不堪一击。陈胜死后,纯正的草根军队就已经彻底没有了,至于剩下的反秦军队里,或多或少都有些旧六国贵族的影子在其中若隐若现。
在现代企业并购中,收购方通常要对被收购方管理层承诺不随意调整管理团队,授予他们股份和期权,甚至将他们提拔到收购方的高层任职,其目的都是为了并购初期的团队稳定,以利于兼并整合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