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关云长单刀赴会 --擒“王”’谈判术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谈判是不流血的战争,为赢得胜利,切莫忘记抓对方的关键人物。
《三国演义》第66回“关云长单刀赴会”,是一次颇有寓意的谈判。东吴欲取荆州,关羽是第一块绊脚石,鲁肃为拔掉这颗钉子,设谋请关羽到陆口寨外临江亭赴宴,打算伏刀斧手在筵间杀关羽。关羽让周仓捧大刀相随,八九个跨腰刀的关东大汉同往,“入席饮酒”,“谈笑自若”,乘风而去,安然而归。关将军参加这次“武装的谈判”之所以能不损秋毫,主要原因是筵席上抓住了对方权威人物-鲁肃,“右手提刀,左手挽住鲁肃手佯推醉曰:‘公今请吾赴宴,莫提起荆州之事。吾今已醉,恐伤故旧之情。他日令人请公到荆州赴会,另作商议。’鲁肃魂不附体,被云长扯至江边。吕蒙、甘宁各引本部军欲出,见云长手提大刀,亲握鲁肃,恐肃被伤,遂不敢动。”
中国历史上,谈判胶着时,以“擒王”术而成功的范例不少。然而就“擒王谈判术”的哲理论,大凡有经验的谈判者都是乐于躬行的。当遇到对方的权威人物时,他们便会认为这是天赐良机,会为能直接进攻对方最后一道防线、最后一个堡垒而振奋。他们清楚,此时谈判,得寸为寸,得尺为尺。因此,他们会把全部兵力(精力)投进去,争取成功,成大功。
(四)“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糊涂”谈判术
清代诗人郑板桥诗云:“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所谓糊涂外交,指管理者以假乱真--装糊涂,大事清楚,小事糊涂,故意犯错,心理取胜的外交术。这种策略是建立在清晰、自觉基础上的由聪明而至糊涂的出奇制胜术。
《三国演义》第21回“曹操煮酒论英雄”中的刘备就是一味装呆诈痴,隐真示假,行韬晦计的。曹操问刘备:“君知龙之变化否?”刘备回答:“未知其详。” 接着问:“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请试指言之。”刘备再答:“备叨恩庇,得仕于朝。天下英雄,实有未知。”曹操说:“既不识其面,亦闻其名。”刘备给曹操先举五人: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刘璋。曹操一个一个剖析,认为“非英雄也”.后连举三人:张绣、张鲁、韩遂,引得曹操鼓掌大笑说:“此等碌碌小人,何足挂齿!”直到曹操以手指刘备,后自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一语道破,刘备才露出真迹:“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
刘备识英雄而言“未知”,论英雄而独漏曹操和自己,用心很是良苦:说破英雄,等于承认自己的野心,向曹操报警:“英雄不可并立,不并立则当图之。”显然这样做有百害而无一利。所以只好装糊涂,给对方一种朦胧,使自己的利益在朦胧中得以保护。
在军事斗争中装糊涂,示假隐真,可以调动“敌人”.《三国演义》第70回,经常因酒误事的莽张飞,在曹军名将张合的寨前“每日饮酒,饮至大醉,坐于山前辱骂”,孔明让人送成都佳酿五十瓮到军中,张飞更是“大开旗鼓而饮”,张合认为有机可乘,当夜下山劫寨,径到寨前,遥望张飞大明灯烛,正在帐中饮酒。张邰当先大喊一声,杀入军中,一枪刺倒,却是一个草人。 边时假醉真醒的张将军挥师出击,大败张邰,连夺了三寨。
(责任编辑:笑傲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