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诸葛亮是个十分了不起的人物,但如通常所说,他也并非完人。性格上的过于谨慎是他的一个弱点。他六出祁山而无大的建树,与此不无关系。
在他第一次进兵中原时,魏延曾经献策,愿领精兵五千,分道由子午谷进兵。这是一条捷径。如能得手,“不过十日,可到长安”。但诸葛亮认为,这一方案风险很大,不是“万全之计”,是过低估计了对手,“欺中原无好人物”(第92回)。于是谨慎行事,依法进兵,从陇右平坦大路逐步推进。不久,司马懿复出,街亭失守,败局已定,只得退兵。这次兴师,虽然擒了夏侯楙,败了曹真,但对魏国并无多大挫损。
根据某些军事家分析,从当时敌情、地形、路线等情况来看,魏延的建议颇有见地。如果诸葛亮采纳这条建议,很可能一举夺下长安,收复三秦。司马懿后来有段话对此作了证明。他说:“诸葛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径取长安,早得多时矣。他非无谋,但怕有失,不肯弄险。”(第95回)诸葛亮弃捷径而兜大圈子,延缓了进攻时间,难以出敌不意,而且导致疲众劳师,结果等来了劲敌司马懿,苦心准备多年的进攻告吹于一旦。
诸葛亮的失当告诫了现代的决策者,必须正确处理以下几个关系:
冒险和谨慎
冒险和谨慎似乎对立,其实作为成功的因素。它们又彼此统一。成功需要谨慎,但也需要冒险。谨慎固然可取,但要依时依地而行。在行动准备阶段,比如调查研究情况,制定初步方案,对比优选方案,要力求谨慎。但最后的决断和执行又要敢于冒险。因为决策者所面对的有一大批变化着的未知因素,同时主客观条件也只能是相对成熟而已。决策者不能无限期地等待。当成功的可能一旦闪现,就应该果断行动。谨慎不等于万无一失,不等于因常袭故,不等于保守等待。
官渡大战前夜,形势对曹操十分不利。袁绍消灭了困守在易京的公孙瓒,占有幽、冀、青、并四个州的广大地盘,军队达到几十万,成了北方势力最大的割据集团。正如《后汉书·袁绍传》记载:“合州之地,收英雄之士,拥百万之众”,被称为“一时之杰”。处于明显劣势的曹操,心有犹豫,难以决策,完全合情合理。听了郭嘉分析后,曹操下定决心,在袁绍十倍于己的兵力面前,毅然应战,终获胜利。这说明曹操善于处理谨慎和冒险的关系。
经营的决策与此一脉相通。一旦看准,就大胆行动,是许多成功企业家的经验之谈。
冒险和收益
冒险和出奇相联,出奇和胜利相生。战场上的危途险地,常常被人们看作与胜利绝缘,因而正是敌人将帅思惟判断的死角和不虞之地;进而也变成了敌人防御上的“空白点”。出奇意味着担风险,闯难关,但“幸运喜欢照顾勇敢的人”(达尔文语),地狱的入口处正是通往天堂的大门。险中有夷,危中有利,越大的危险往往含有越大的胜利。倘要创立惊人的战绩,必须敢于冒险,邓艾偷渡阴平迅速逼降蜀国,就是一个典型的战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