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活用 > 做事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

2010-04-23 11:45
来源:中国营销传播网 作者:赵亚军
《周易》在中国的知名度极高。有关其作者、成书年代等问题的争论,自古未休;而后人对其内容、作用以及内在思想的评说,则更加莫衷一是;更有人一言以蔽之地认为《周易》是一

 

 

《周易》在中国的知名度极高。有关其作者、成书年代等问题的争论,自古未休;而后人对其内容、作用以及内在思想的评说,则更加莫衷一是;更有人一言以蔽之地认为《周易》是一本“算命”的书——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但至少有一点是较少争议的——《周易》可以视作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孔子曾经说过:“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大意是:五十岁开始学习周易,也就可以不犯大的过失了);古人对孔子这句话的点评是:“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年五十而知天命,以知命之年读至命之书,故可以无大过矣”(意思是说:周易是一部蕴藏无穷道理、包含无尽人性的书,以至于可以揭示命运的规律。孔子说过“五十而知天命”,以知天命的年纪读此揭示命运之书,当然可以无大过了)。“穷理尽性”——还有哪部书担得起这样的评价?难怪用它来占卜或预测的传统千年未哀。但荀子有句话堪称对此现象的极好注解——“善为易者不占”(真正精通易经的人是不用它来占卜的)。古人尚且有此认识,我们就更没有理由把这样一部“穷理尽性”的经典简单化、概念化了。还是从中汲取真正有益于我们的精神营养吧,哪怕是见仁见智,哪怕是一孔之见,也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理智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以现代营销人的视角解读其中的精髓,就让我们从传统文化的源头——《周易》开始吧。
 
《周易-上经》之《乾卦》篇
 
潜龙勿用。
 
原文:“乾,元亨利贞。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五,亢龙有悔。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大意:“乾象征天,是万物创始的根源。龙潜在水里的时候,还未成气候,暂时不要有所动作。待出现在田野之中,已初具能量,可以恩泽众生,但仍要努力不懈,小心谨慎,即使身居高位,也要保持如临深渊的心态,才不会发生过失或灾难。及至龙腾在天,发挥已到极致,遂悔意渐生,处于升降两难之境。此外,一群龙在一起而不争强好胜,也是吉详的标志。”
 
短短数言,以龙为喻,揭示出无尽的为人处世、识人用人的道理。囿于篇幅,我们仅就其中的“潜龙勿用”加以引申,来看看《周易》对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究竟有着怎样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一)、从企业的角度来讲,发现、使用、培养、提拔一个人材,要注重过程,如果错误地省略或超越某个环节,带来的可能是“拔苗助长”的悲剧和事与愿违的结果。
 
笔者在代表企业招聘营销人员的过程中,遇到过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潜龙勿用”的例子。
 
那个年轻人毕业于北方一所重点大学的市场营销专业,本科学历。在校期间曾在某广告公司兼职,因参与过几个有一定影响的方案,毕业时被某汽车制造企业和山东一家大型食品集团同时相中,因其已与汽车企业签约,为得到此人,食品集团甘愿代其缴纳违约金,且许以六万年薪、一套两居室住房、集团总裁助理职位,终于“赢得人材归”。此事曾引起小范围的轰动,且一度被当地媒体热炒。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