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活用 > 做事 >

用《孝经》智慧管理企业(一)

2010-05-27 09:48
来源:中国营销传播网 作者:郝志强
孝其实是专指子女对双亲的态度,这里孔子把孝的思想延伸到社会管理中。其实在现代的企业中,孝的思想同样适用。
用《孝经》智慧管理企业(一)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曾在鲁国任高官,是“高级职业经理人”,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不得志。于是孔子周游列国家,培养弟子,做起了“咨询顾问”,也寻找受“重用”的机会,毕竟有太多的“想法”要施展。但在周游过程中,很多弟子成了诸侯的栋梁,而孔子却一直不受重视,也难怪,谁让他有三千弟子呢?对于诸侯来说这很危险,万一委以重任,怎么能控制住?于是孔子基本上没有得到“重用”,却成了当时最著名的咨询顾问,和最大的“顾问公司”,打出了“孔氏咨询”的招牌,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在给诸侯提供全程咨询服务的同时,甚至输出管理人才,直接操盘。做咨询的时间长了,处理的问题多了,结合自己的思考,孔子总结出了管理的基本原则:孝的原则。本文就是孔子借和曾子的对话,深刻地阐述了孝的管理思想。
 
孝其实是专指子女对双亲的态度,这里孔子把孝的思想延伸到社会管理中。其实在现代的企业中,孝的思想同样适用。简单来说,企业中的孝,就是企业中的每个人,在做事层面有没有尽到职责,在做人层面有没有对上司尊敬,对下属爱护,对同事发挥团队精神。
 
据后世的考证《孝经》不是孔子做的,属于伪经,但它反映出来的管理思想,却是儒家管理思想。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分析一下,中国式的管理思想:孝的原则。
 
开宗明义章第一:孝的含义与应用
 
本章通过曾子的提问和孔子的回答,全面阐述了孝的意义。在社会上,孝无论是对家人,对君主,还是对自己都有很高的意义,它是自我修炼的基础,也就是用来“立身”。在现代企业中,员工的孝无论对上司,对公司,还是对自己,都有其现实意义。它是员工在企业中,生存并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用一个不尽职,不尊敬上司的人,更不用说提拔了。
 
仲尼居,曾子持。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训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
 
管理释义:一天,孔子在家里闲坐着,他的弟子曾参也陪坐在一旁。孔子说:“卓越的管理者有一种崇高至极之德,要约至妙之道,用它来管理企业,可以让员工团结和睦,上司和下属之间没有怨恨,这个至德要道的奥妙,你知道吗?”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管理释义:曾子听了孔子的话,觉得很奥妙,不觉肃然起敬,离开他的坐位,说:‘我很鲁钝,不大聪敏,怎么能够知晓这样深奥的道理呢?(曾子的这个态度是对的,明知道“老板”要说话了,怎么能知道呢?一定要给老板教育自己的机会,这样的人才贴心呀。)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
 
管理释义:孔子看到曾子很谦恭地做答,就说:“前边所讲的至德要道,就是孝道。这个孝道,就是德行的根本,教化的出发点,企业文化的根源。你先坐下,我慢慢的告诉你。”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
 
管理释义:管理可以很玄妙,也可以很简单,孝道的范围很广,施行时也很简单。首先要晓得从自己的身上爱起。细小的头发和皮肤,都是父母遗留下来的,既然受之于父母,就应当体念父母爱儿女的心,保全自己的身体,不敢稍有毁伤,这就是孝道的开始。类比一下,企业的老板就相当于企业的父母,企业的财产,都是这个“父母”给的。你的工作,公司的财产都是企业中的“发肤”,所以“企业财产,我的工作,受之于老板,尽心尽力,不敢毁伤。”这是职业人素质的基础。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管理释义:一个人如果在人格上站得住,不被“灯红酒绿”玷污,不为“功名利禄”诱惑,可以说他“立身”做好了。如果做事时,他能本乎正道,本乎自己的职责,本乎公司的利益,有始有终,这就是在行道。如果他的名声能传诵于当时,扬播于后世,那他父母的声名,也因儿女而显耀起来,这便是孝道的完成。企业中,如果他的名声被公司的人传诵,并被后进公司的人学习,那他的上司也将因此显要起来,这是下属应该做到的,也是企业中“孝道”的完成。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