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管理好国家是古今中外的重大实践课题。从现代管理学的角度看,任何成熟的管理理论,都是以一定人性假设为其前提。不同的人性假设,其管理的方法、过程和目标出就不同。儒家学说作为一种成熟的、完备的治理(或管理)社会、国家的理论,也十分重视人性的问题。孔子的德治理论,是隐含着以人性善为其前提的。孟子明确提出“性善论”的人性假设,目的是为他的“仁政”服务的。孟子的“以不忍仁之心,行不忍仁之政”和孔子虽然主张“宽猛相济” 的理论,他们都认定人性“本善”这一原则,于是他们都不太重视“法”在治理中的作用,因而,被人批评为“迂阔而不切于实用。”荀子之学,之所以胜过孟子,就在于他提出了“性伪合而治”的人性治理模式,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隆礼重法”的治理理论,不但要重视德育教化,还要重视法制建设,因而,显得合乎实际,切于实用,为现代的国家治理学家和企业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经验。
因此,荀子的关于人“性恶”的这一人性的假设是他的全部学说的基石。荀子首先区别“性”、“情”、“欲”三者的不同。他说:“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荀子?正名篇》,以下凡引《荀子》者,只注篇名)“性”指人的自然性,“情”,即喜、怒、哀、乐等是“性”的内容,“欲”是与外界事物发生交感之后而产生的心理倾向或追求。荀子认为,由于人的这种自然的本性,生而好利多欲,为了满足这种利欲故必争斗,所以人的本性是“恶”的。荀子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性恶篇》)荀子的结论是:“人之性恶,其为善者伪也。”在荀子看来,“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礼论篇》)即“性”为“本有”,而“礼”为“伪有。”“本有”指人生理本能或生理欲望,“夫人之情,目欲綦色,耳欲綦声,鼻欲綦臭,心欲綦佚。”(《王霸篇》)“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非相篇》)。“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性情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后生之者也。”(《性恶篇》)人的这种好、恶、喜、怒、乐的情感,就是人性本有的内容。这些情感与外界的事物发生交感时,便产生欲望,而在欲望的驱动下,就要产生满足这些欲望的行动,于是争斗就发生了,这就是荀子所说的“性恶。”
荀子提出“性恶论”有一个明确的实用目的,那就是“求治去乱。”荀子认识到,要把国家治理好的根本问题是“人”,从国君到各级官员,以至庶民百姓,都有共同的本性。如何认识这个人的本性,即对人的本性从总体上作出一个价值判断,更利于规范人的行为,达到“求治去乱”的目的呢?荀子看到孟子“性善论”的不足,从“性本善”出发,达到善的目标(仁政),“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虽然有一个很好的愿望,但是如何解释社会上邪恶与犯罪,以及如何处置它呢?荀子认为,从性恶出发,进而达到善政(王道),更切于实际。这也为法制建设,实行法制政治提供了理论根据。以法治国,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所以,荀子以“性恶论”为其理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隆礼重法”的法治理论,是东亚古代政治文明发展的一大成果。
人们羞于承认人本性恶,如同羞于承认是从猴子变来一样。可是,人确实是善的,又是恶的。一半是禽兽,一半是天使。如果认识到人有恶的一面,就应该主动采取相应的措施,“隆礼重法”,一方面加强道德教育,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高尚的精神情操,作文明的人;另一方面也加强法制建设,打击犯罪,惩办邪恶。如果以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人人都会自觉从善根中生长出善德和善行,没有邪恶和犯罪,道德教育和法制建设可以不要了,那就太迂腐了。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曾说过:“人们以为,当他们说人本性是善的这句话时,他们就说出了一种很伟大的思想;但是他们忘记了,当人们说人本性是恶的这句话时,是说出了一种更伟大得多的思想。”(转引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233页)荀子并不只说出这种“伟大得多的思想”,而更重要的是他提出了“隆礼”的理论以及一系列的导人为善的主张。
(责任编辑:笑傲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