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活用 > 做事 >

周总理的道家智慧(2)

2010-06-08 10:36
来源:大智周恩来 作者:胡长明
于是,早年周恩来将老子的生活常道与赫胥黎的天演竞争并提,确认它们掌握了天地生化、人事演化的真理。在他看来,世界上的各种学说(包括孔教、耶
 
于是,早年周恩来将老子的“生活常道”与赫胥黎的“天演竞争”并提,确认它们掌握了天地生化、人事演化的真理。在他看来,世界上的各种学说(包括孔教、耶稣教和佛教)中,对生死存亡阐发得最为通达的,无过于老子和赫胥黎。这两家学说,一派主退让,一派主竞争,看似有如冰炭不同炉,实则“二氏固未为冰炭,且所持之道,实一而二,二而一也。吾子殆未之沉思也”。周恩来“沉思”后的看法是,老子主“有为”,实际上是想做到“无不为”;老子讲纤弱,而纤弱却可以胜刚强,比如水至柔,却无坚不摧;舌至柔,但齿落而舌存;老子崇尚谦冲处下,但谦冲方能受益,如江海为川谷所归。这便是老子所谓“明道若昧、进道若退”的精义所在。退让与竞争看似抵触,实际上却有某些相通之处。关于周恩来的看法,他在南开的国文老师深有同感,评论道:“凡作文必有一段不可磨灭之识,始能不朽,若鹦鹉学舌,不越宿而腐矣!”并称赞周恩来能将老、赫二氏“救世之心,曲曲传出,识解迥不犹人”。旅日时期,周恩来又在日记中写道:“我但冀望我的‘思’、‘学’、‘行’三者,能顺着退化的轨道、自然的妙理去向前走。”将“自然的妙理”与“退化的轨道”并称,恰好是周恩来以前将老子的“生活常道”与赫胥黎的“天演竞争”并提的旨趣之延伸。
 
正由于早年便对老子哲学有过浓重的趣味和较深的钻研,所以周恩来起初与人议论老子哲学时也颇能驾轻就熟。1939年,他在他乡绍兴与《战旗》杂志社的曹天风有一段回味无穷的对话。曹天风说:“道家思维关于革命、关于社会革新虽然无用途,但关于个人涵养却是有协助的,能使本人过好‘黄金关,权益关,美人关’”。这时周恩来反诘道:“道家最出色的话是什么?”曹天风一时答复不下去,周恩来笑着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大概是道家最出色的话了吧?”从老子五千言中选出这十二字作为最出色的话,显然是比较推求的后果。虽然周恩来在20世纪30年代才讲这番话,但这个意识该当说在青年时代便造成了,由于“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正是道家自然主义宇宙观和人生观最为集中的表达。
 
《道德经》云:“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这就是说,虽然“道”使万物产生、滋生、成长、发育、后果、成熟,但又不据为己有,不恃为己功,不主宰它们。所谓“不有”、“不恃”、“不宰”,即“不以无为有”。“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正由于有而不有,所以才有“有”。这就叫“玄德”。老子在这里阐述的原本是一种自然主义的宇宙观,但它却可以转化为一种高尚而智慧的人生观,周恩来正是这样做的。
 
谁都承认,周恩来有着儒家、墨家那种踊跃出世、励志勤苦的肉体,对世界、对人类有脱不开的情缘。他像他所推重的诸葛亮那样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然后已”。但咱们只有认真寻味便可创造 ,周恩来又呈现出一种以入世之心做出世之事的特点。他对名利得失的超然和恬淡,使他格外地可能忍受劳苦乃至屈辱,从而最大限制地发扬了本人的光和热,给世人留下了深沉的遗爱。人们往往惊叹他做出世之事的惟一和投入,却很少去考量在这种态度的背后还有何种肉体底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最能转达出周恩来人生哲学的韵味和境界。他在青年时代就乐于为大众, “服役”,但这种“服役”绝没有什么功利色调,而简直是出自道德上的“相对命令”。
 
在成为职业革命家当前,“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与共产主义理念在周恩来的脑筋中产生了共振效应,从而使他一步一步地迈向人格的巅峰。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创造 ,周恩来在谈到中国革命和建立的问题时,总是把聚光灯的焦点只对准毛泽东一人。他对任何宣扬他个人的模式和内容都加以劝止。江苏淮安县委多次提出,要在他的故居所在地办个留念馆,他一直没有批准。周恩来对功绩缄口不言,但对谬误却公之于众。他说:“谬误要逢人就讲,既可取得同志的监视和协助,也可以给同志以自创。”1961年,有次周恩来在上海与文艺界人士座谈时,有人提议他把本人丰盛多彩的终身写成一本书,他笑了笑说:“假如我写书,就写终身的谬误,这可不是卢梭的《懊悔录》,而是让活着的人都能从过去的谬误中汲取经验。”在党内,周恩来做反省的次数恐怕是最多的,他动辄讲本人过去特别是民主革命期间的某些谬误,以至陈毅元帅起初都有了厌倦之感,说你那点事咱们都晓得了,用不着再说了。
 
有意思的是,“文明大革命”后期,毛泽东曾特意将《史记·汲郑列传》引荐给周恩来阅读。汲黯、郑庄在汉武帝时皆位列九卿,而且都服膺道家思维,习治黄老之术。兴许是毛泽东赞叹汲黯、郑庄不谋私利、忠心辅国的品格,以为他们与周恩来的为人有某些共通之处,所以才将他们的传记引荐给周恩来。1973年3月26日清晨,周恩来致信毛泽东:“清晨读史记汲黯、郑庄列传及太史公曰云云,深有所感,愧未能及。”现实上,周恩来比起汲黯、郑庄来,不知要高出多少倍。他的终身充分表现了不以无为有,所以才有“有”的人生哲理和大无大有的辩证法。他终身公而忘私,又终不留言,死不留灰,属于那种事件做完,转身即走的大智之人。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