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的道家智慧(3)
2010-06-08 10:36
道家思维对周恩来的影响并不局限于人生观、道德观方面,而且在其治国理念上也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周恩来对中国政治史有极深的体悟。早在1939年他就
道家思维对周恩来的影响并不局限于人生观、道德观方面,而且在其治国理念上也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周恩来对中国政治史有极深的体悟。早在1939年他就说过:“咱们岂但要做党的指导者,还要做一个治国的人才。假如参加中国的治国,不懂科学,不懂中国的社会历史,那怎样治国呢。”治国要懂科学,人人都会清晰,至于治国还要懂“中国的社会历史”,则不是人们一下子能领会透彻的。但只有咱们留意和剖析便不难创造 ,周恩来在治国中宽泛汲取了中国传统政管理念中可资自创的货色。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初,他的政治思维显著遭到道家“有为而治”思维的影响。所谓“有为而治”,绝不是碌碌无为,鸿鹄之志,其本质在于与民劳动,讲究政策的间断性和绝对波动性,保持一个安定无扰的次序,让人民在颠簸体制所供应的宽广空间中自由地追求福利。
历史上著名的“萧规曹随”,展现了汉初宰辅“返淳守朴、唯施是畏”的治国风范。那时政治上简直全是道家的天下,汉朝最著名的相国萧何鉴于民众仇恨秦之酷法,“逆流与之更治”,甚至冒死为民请“上林苑”,大得百姓之心。萧何死后,曹参为相,“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曹参极为推重黄老之术,对汉初法则守而勿失,所以时人对他的评估是“载其喧嚣,民以守一”。尔后文帝景帝时的邓章、王生、田叔、司马谈等亦贯彻曹参的思维,讲究 “有为而治”,其后果是到汉武帝时,太仓之粟溢出仓外,府库之钱年久索断,困窘已极的天下一变而为物阜民康的社会。北宋著名的宰辅赵普和司马光,深为周恩来所推许。这两人皆以道家政术推广儒家的梦想,特别是司马光,他与王安石论争,便地下以黄老之术为奥援,反对王安石喜激昂、务更张的政治做派。在司马光看来,王安石摈弃老子的“有为而治”,转而小事兴革,是可怜流于“浅丈夫之谋”。由此可见老子思维在中国政治史上的位置。
新中国成立前夕,周恩来受中共地方委托,掌管起草了《独特纲领》。这是一部新民主主义的建国纲领,意在使各种经济成分分工协作,各得其所,以达到恢复消费、昌盛经济之目标。周恩来郑重指出:“依照《独特纲领》不折不扣地做上来,社会主义的条件就会逐步具有和成熟。”所谓“不折不扣地做上来”,实际上就是与民劳动,保持政策的间断性和绝对波动性。新中国成立之前,社会经历了长期的讨伐和战乱,这与汉朝立国时的情景颇有相似之处。此时最理智的方法就是“有为而治”,让人民颠簸地创造和积攒财富。周恩来在建国初期的一个中心理想,就是将各项事业归入《独特纲领》的轨道,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次序”。1952年2月11日,他掌管实现的《中国经济情况和五年建立工作》一文指出:“新民主主义的社会次序已经安定”,全党的指导和任务重心应“转到经济建立方面,特别是工业建立方面”。1953年1月13日,他在地方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上说:“咱们如今还是新民主主义阶段,咱们还是要依据独特纲领的肉体办事。”1953年1月下旬到2月初,周恩来掌管起草了全国政协四次会议政治报告的批改稿。这份批改稿在简述建国三年多来的问题之后强调:“以上这些问题,解释我国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次序已经确立,工人阶层在经济、政治和思维上的指导位置已经加强。”
周恩来以上“新民主主义社会次序已经安定”、“新民主主义社会次序已经确立”等观点,与刘少奇1951年3月提出的“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的思维,都是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符合逻辑的开展和深化。但不久“确立新民主主义次序”的观念却遭到毛泽东的驳斥。长期以来,人们以为这一驳斥次要是针对刘少奇的,其实是一种误会,刘少奇从未在文章和讲话中应用过这样的提法。
1954年,《独特纲领》完结了她的历史使命。紧接着从1955年起,中国的经济和社会改革步入了一条“务激昂、喜更张”的路线,即所谓“不断革命”,往往是一个阶段立足未稳,就向下一个阶段转变;一项政策的应无结果尚没有表现进去,又急忙推出了新的政策。在梦想主义激动驱使下的过多过急的变革,岂但未收到梦想的结果,反而导致社会的扰攘不宁。由此一来,如何在梦想主义热情与国度和社会的实际须要之间搞出一个折中可行的方案,就经常成为周恩来苦思焦虑的成绩,因此著名学者李锐说周恩来是历史上最难当的“宰相”。我回忆这些往事,无非是想解释,周恩来的确是一个既擅长革命又长于治国的政治家。对他建国之初的政治思维,咱们不能仅从字面下来了解,还该当联络中国的社会历史,作进一步的文明阐释,方能窥见周恩来在停止政策设计时的深层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