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集中兵力看来容易,实行颇难。人人皆知以多胜少是最好的办法,然而很多人不能做,相反地每每分散兵力,原因就在于指导者缺乏战略头脑,为复杂的环境所迷惑,因而被环境所支配,失掉自主能力,采取了应付主义。
集中兵力之所以必要,是为了改变敌我的形势。第一,是为了改变进退的形势。过去是敌进我退,现在是企图达到我进敌退之目的。集中兵力一战而胜,这个目的在本战斗就达到了,也给予影响于全战役。
《孙子兵法》的虚实篇说:“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
解放战争初期,由粟裕指挥的苏中七战七捷战役不仅重创了国民党军的进攻锐气,而且树立了集中兵力歼灭敌人的典范。1956年6月下旬,全面内战爆发。7月上旬,国民党以正规军58个旅,约46万人向华东解放区发起进攻。第一仗,于7月13日集中五倍于敌之兵,消灭了国民党整编第83师第19旅第56、57团及旅属山炮营共计3000余人。第二战,又集中四倍兵力,攻击如皋以南的整编第47师侧后,消灭敌共万余人。第三战,突袭海安之敌,并全歼新7旅和105旅,计8000余人。第四战、向丁堰、林梓守军发起攻击,歼敌5个交警大队5000余人。最后,集中兵力先歼灭了分开的第99旅,紧接着转用兵力,于27日将加力的第187旅和第79旅1个团大部歼灭,3日乘胜攻占黄桥,守军第160旅5个连投降。
从世界军事发展史来看,集中兵力是古以有之的军事原则之一。从孙子兵法、吴子兵法等到毛泽东的军事实践;从牧野之战到围魏救赵的战例,无不贯穿了集中兵力的原则。可以说,集中兵力原则是弱军对抗强军的唯一法宝,这一朴素的思想中蕴含了由平凡变为卓越的力量。可以这么说,弱军集中兵力可以战胜强军,而强军违反集中兵力原则,则就会败之于弱军。
以上军事原则用之于经济竞争实践中,除了由单一数量上的绝对优势转化为数量、质量和协同相关力量的运用外,其它均无二致。
1.这其实也是一个古老的问题了,古语云:兵贵精不贵多,即是这个道理。人数众多的军队,首先在指挥上就是一个问题;其次,后勤给养也是一大障碍;最后,能够投入作战的地形要求太高也是问题。怎么说呢,军队庞大,指挥就会成倍的复杂起来,其运动就会非常缓慢。其次,每天的后勤供应也是个重要的负担。最后,军事斗争常常依靠天时、地形、人和层面的依托,而一般情况下,在最后一种条件的限制下,庞大的兵力无法有效投入使用,不但是浪费,很多时候也是败绩之源。如作战地形复杂,只能投入部分兵力的情况下,前锋部队失利,士气会祸及整个军队。如前秦苻坚与东晋之间发生的肥水之战,即属此类。
2.除了强大精、强的数量、质量的比例平衡外,协同力量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如果说体育是单一因素的最佳竞争手段的话,那么经济活动则涉及到政治、生活的诸方面,并与相关因素息息相关,是多因素协同竞争的复杂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