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入门 > 国学常识 >

孔子,伟大的国学大师

2009-03-20 21:19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孔子是当之无愧的国学大师级的人物。他的“道”、“行”、“知”、“艺”四个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体系,对人们的价值观、言行等有很深刻的影响。

 编者按:曾几何时,国学被人们遗忘在历史的某个角落里,杳无声息,渐行渐远;而今又兴起了学习国学的热潮。那么,究竟什么是国学,什么人又可以称之为国学大师呢?

历数我国历史上的文化巨人,国学大师第一人恐怕非孔子莫属。透过解析孔子,我们便可以知晓什么是传统意义上的“国学”,什么样的人才可以担当得起国学大师的称号。史实也证明,孔子是当之无愧的国学大师级的人物。

这里主要讲孔子的“道”、“行”、“知”、“艺”四个方面。

孔子的“仁道”

孔子的《论语》中,“仁”字出现109次之多,如果把“仁”作为孔子所推崇的“道”大概是可以肯定的了,我们就把它叫做“仁道”。

孔子的“已立立人,已达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泛爱众而亲仁。”就是“仁”的境界了。

中国的学问讲究的是成己成人,就是说首先要自己有所成就,然后可以成就别人,自己有所立,然后可以立人,自己有所达,然后可以达人,这是千年不变的真理。

现在讲的“核心价值”,就是指的中国的学人所追求的这样一种最高的理想道德。

孔子的学说中,以及他的一生追求中,就有这样普世适用性的核心价值——“仁”。

颜渊曾向孔子请问“仁”。

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说:“请问其目。”

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又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从以上的师徒对话来看,孔子施行的“仁”,是通过“礼”与“乐”来实现的,即在孔子的社会活动或者是日常生活当中无时无刻不在注重自己的“礼”与“乐”,以使之达到“仁”的高度。

道德高度的“仁”,是需要有实际的行动来作为追求与支撑的,而孔子的一生就是在为自己的“道”的实现而不断地奋斗追求的过程。可以说中国古代的学人中孔子是“知行合一”的典范。

孔子的“行”

有了自己所确认和追求的最高道德准则,就要用毕生的精力去争取实现它,并且要在自己的生活中不断地实行它,这就是中国学问所讲的“知行合一”。

孔子就是这样,他的一生为了追求“仁”的实现,简直到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不知自己老之将至的程度,这是为我们大家都知道的。

孔子有: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话。

当子张问孔子:“何如斯可以从政矣?”

孔子就说:“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

子张问:“何谓五美?”

孔子说:“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子张问:“何谓惠而不费?”

孔子说:“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子张问:“何谓四恶?”

孔子说:“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