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入门 > 国学常识 >

观《战国策》中诸说客——论智士与名士(3)

2009-05-10 17:32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三、智名之完备者 (一)代表人物:孟轲、范睢、邹忌等。 特征:心明志正、勤谋于众、名传南北。 (二)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子车

三、智名之完备者 

(一)代表人物:孟轲、范睢、邹忌等。

特征:心明志正、勤谋于众、名传南北。

(二)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子车。邹人,今山东邹县东南人,鲁国贵族孟孙氏后裔。他受业于孔子嫡孙子思之门人。长期以来,人们一直都把孟子视为学者,尊为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然而,他同时也是游走于列国的说客,以传讲自己的政治,文化主张。孟子始于讲学,继而游说,从政,曾“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历经齐、宋、滕、魏等国。齐宣王时,曾一度仕为卿,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统治者视为”迂远而阔于事情”,他遂停止周游,终老于邹。

孟子接受了孔子的唯心主义思想,主张”性善”论。他宣称:“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他把孝亲、忠君、敬长等伦理行为都说成是出于人的本性。而且他的“天命”思想也具有道德属性。他把国君传位说成是“天与之”,并具体阐释为“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在此理论基础上,孟子提出仁政保民和实行王首政治的主张,宣扬“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并由保民而王推衍出民为贵,社稷次这,君为轻。这般思想在战国巨变时候不仅堪为惊世之论,且影响深远。围绕施仁政,行王道,他在论辩中曾不厌其烦地反覆申说。既有纲领式的阐述也不乏具体细微的颂扬,更是对那班昏庸的国君竭力冷嘲热讽。如在《梁惠王上》中就有这样经典的记载:“孟子见梁襄王,出来之后他对人说,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孟子具有丰厚的学养,刚健的气质,机智应变的能力是为人共知的。而在战国思潮叠起,崇尚势位的时代,他却依然志正为民,坚持明德而不折不挠,这样的情操是足以令不知多少人汗颜的。所以,他的名字几千年来响彻中华,他的真智为人尊崇也就不为怪了。

而除了孟子外,还有个人是不得不提的,那就是范睢。范睢是个贤能的人,贤能到什么地步呢?《秦策》有这样的记载:“范睢至秦,是日见于王,秦王屏左右,宫中虚无人,秦王跪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跪而请,足以可见,一方面秦昭王求贤若渴,另一方面范睢有多贤明就可想而知了……而范睢尽心侍主同样是不遗余力,他见太后揽权不放,穰侯、泾阳君和高陵君又不甘为臣,便巧引《诗经》中一段:“木实繁者披其枝,披其枝者伤其心。大其都者危其国,尊其臣者卑其主。”意思就是说,果子多的树定要折断枝条,折断了枝条定要伤害树心;过大地封给臣子都邑,国家必然危险;臣子太尊贵了,君王必然卑微。于是受担醒后秦王听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于是采取措施,废了太后,驱逐了高陵君等人,从而加强了政权,防止了国家被颠覆的危险。在范睢一心一意的辅佐下,秦国日益强盛,后来,范睢被秦王尊为仲父,成为良臣的典范,而名传千里之外,确是实至名归!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