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入门 > 国学常识 >

王者之法:仰观天象,俯察地理(2)

2009-05-12 14:00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先秦时期,先民们使用的早期天文仪器与设备主要有这样三种:圭表、漏刻与原始浑仪。 圭表的结构极其简单:表是直立的柱状物(无论竹、木、石、砖

先秦时期,先民们使用的早期天文仪器与设备主要有这样三种:圭表、漏刻与原始浑仪。

圭表的结构极其简单:表是直立的柱状物(无论竹、木、石、砖做成的都一样),圭是平放的标尺。圭表是从表发展而成的,是用来测定日影的。它的结构虽然简单,但效用却不少,可以用来定方向,定节气,定时刻,定地域。在我国的天文科学成熟以后,它的功用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用于测定太阳的运行轨道与周期,从而确定回归年的长度与季节时令的划分;二是用于测定具体的时刻(这一类又称日晷),是古代主要的计时器具之一。圭表是最早的天文仪器,表的产生可以推至很远很远的远古时代,圭表相结合为一体也应该很早,至迟在西周时期已经产生了。

大约在西周或稍晚些的时候,还发明了另一件计时器具——漏刻。

漏刻的漏是指漏壶,装满水以后能一滴一滴地漏水;刻则是指放在漏壶中刻有度数的标尺(古又称“刻箭”、“箭”等),能够根据漏去的水量读出具体的时刻。

与圭表(日晷)相比,漏刻能够在没有日影的阴天与黑夜中使用,这是它比圭表优越的地方。但它携带不便。

在天文学上,用途更为重要且使用频繁的是观测天体准确方位的浑仪。

最早的浑仪,可以肯定至迟在战国时期已经产生。在战国时期的石氏星经与甘氏星经中,对诸多恒星的准确方位数值有了明确的记载,而这是只有用浑仪观测才能得到的,这是当时已经有了浑仪的证明。

而这最早的浑仪是什么样子?却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专家学者各抒己见,有的还画出了模拟图。

在这个争议中,《尚书·尧典》记载的“璇玑玉衡”是一个大热点。有的学者认为是指北斗七星,有的学者认为就是指早期的浑仪。如果“璇玑玉衡”确是浑仪的话,就为战国时期已经有浑仪找到了文献的直接证明。

浑仪所观测的对象,除了日月五星(五大行星)以外,主要就是恒星。恒星满天布列,量多而无序,怎么来辨认呢?东西方的人走了一条共同的道路:给恒星以固定的名称。不仅每一颗星有具体的名称,相邻近的一些恒星还被组合起来赋予一个大的冠名。这些组合先民们称之为星官,西方人称之为星座。

西方人的星座主要有12个,统称为“黄道十二宫”,这也就是他们的恒星体系。

我国先民组合的星官有28个,统称为“二十八宿”,后来又发展为“三垣二十八宿”,这也就是我国古代的恒星体系。

二十八宿的恒星体系至迟在我国的春秋战国之际已经形成,1978年湖北随县擂鼓墩曾侯大墓出土的公元前433年以前的漆箱盖上所绘的彩色二十八宿全图,是最为强硬的证明。

东西方恒星体系的差异,具体星名与星群组合的不同只是表面的、次要的,而本质的、主要的不同则是在于坐标体系之上。天文学上的坐标体系,是为准确地确定天体的位置而建立的基准尺度体系,有黄道、赤道。

相关推荐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