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地平3种坐标体系。西方所用的是黄道坐标体系,所以他们的恒星体系称为“黄道十二宫”。而古代中国所采用的是赤道坐标体系,西方人把我国古代的天文仪器称为“赤道仪器”。从根本上来说,这两种坐标体系没有高低优劣之分,但由于人类是在地球上观测天体的,所以赤道坐标体系实际使用起来要更方便一些。
天文科学归根结底是以为实际服务为根本目标的,在古代就集中体现为编制历法。
古代中国最早的历法出现在夏代,收入汉代《大戴礼记》的《夏小正》相传就是夏代的一部历法。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夏小正》实际上只能算是物候历,与后来的历法有着很大的不同。
从夏代起的以后各代都有历法,但可惜的是没有能流传下来。后世相传的所谓“古六历”(黄帝历、颛项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实际上都是战国时期的历法,差不多都失传了,只有在《开元占经》中还能见到少量的有关数据。
根据《开元占经》保存的数据,可以知道“古六历”都是用365□日为一个回归年的长度,所以都是“四分历”(取尾数□相称)。汉代产生的历法也都采用这一数值,甚至东汉时的一部历法就直接命名为四分历。
由上可见,战国时期的这些历法确实奠定了后世历法的基础,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先秦时期的天文学,除了上述具体的科技内容外,在宇宙起源与结构的理论上也有重要的建树。特别是在宇宙起源理论上,从《老子》的“道生论”到宋□、尹文学派的“气生论”,完成了一个具有质变意义的飞跃。此后,“气生论”能够在实际上成为古代中国宇宙起源理论的主流理论,是唯物主义的一大胜利,也是古代中国宇宙理论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二、环绕“九州”的地理学
地理学的萌生,就肇始于人类自己的脚下。
原始的人类从自己的脚下开始,逐渐地认识了各种地形,学会了辨别方向,尽管缓慢,却终究是在进展着,而且越来越临近于奠基成型。
在二三千年前的《诗经》中,人们不仅可以看到对各种地形大类上的认识(如江、河、山、土、田等),而且在同一大类下有了更细的区分。以山为例,除了山、岗、丘这样一些次一类的分辨,还有再细一些的屺(有草木的山)、岵(无草木的山)、宛丘(四周高、中间低的山丘)、顿丘(孤立的山丘)、阿丘(偏高的山丘)等等。足见这时的地形知识已经相当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