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入门 > 国学常识 >

王者之法:仰观天象,俯察地理(4)

2009-05-12 14:00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逐渐地又有了区域的地理观念。这种区域观念逐渐地扩大,到国家建立以后,就形成为政区地理与疆域地理。 第一次全面阐述

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逐渐地又有了区域的地理观念。这种区域观念逐渐地扩大,到国家建立以后,就形成为政区地理与疆域地理。

第一次全面阐述古代中国政区地理的是《尚书·夏书》中的《禹贡》,但这一篇实际上是战国时期的作品。它把中国分为九个州,然后就逐个州地介绍有关的地理与经济情况。“九州”的区划虽然是虚构的,是当时希望全国统一的理想设计,但它所记载的全国地理、经济状况确是当时的真实记录。

由于当时人们活动范围的限制,在绝大多数人们的心目中,天下就是这“九州”大小。所以,当一部《山海经》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时候,对于它所记载的那些并不明确可稽的域外风情,人们大多只视为荒诞不经的虚幻想象。

然而,敢于突破这“九州”地域观念的勇士并不乏其人。在东南沿海,向苍茫大海挑战者有之;在西北面,向大漠高山挑战者也有之。

现代考古以大量的实物证据,证明了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中西交通的事实,使得现代的人们对《山海经》与《穆天子传》的记载必须重新刮目相看。

战国时期齐国的著名学者邹衍,第一次提出了令当时的人们目瞪口呆的“大九州”说:世界是由大块的九州构成的,而中国只是位居中间的一州。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思想学说!虽然它并不完全正确,但它相对《禹贡》小“九州”的地域观念是一个重大的突破,是古代地理学的一个杰出的贡献!

先秦时期的中国地理学,有着世界上最早的地震记录与地变记录。特别是《诗经·小雅·十月之交》与《国语·周语上》记载的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陕西周原地区发生的地震,同时还记载到了岐山崩塌与地裂现象所造成的“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地变现象。这对于我国后世形成系统的地变观念有着重大的作用。

地图是地理学的另半爿天,有图有文才能构成完整的地理学。

古代中国的地图起源很早,相传大禹治水后所造的九鼎上就铸有山峦百物。西周王朝建有专门的国家图室,收藏着各种地图,军队出征时也有专门的地图,这在文献与金文中都有明确的记载。1986年,在甘肃天水放马滩的秦墓中出土了七幅画在木板上的秦国邽县地图(公元前239年以前),这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地图。在这七幅地图中,虽然还保持着早期地图尚有的图画遗迹,但基本上已经是抽象示意性质,在比例、方位、距离、线条、地势以及房屋、桥梁的图例等等,大多具备了后世地图的标准,反映出当时已经有统一的、较为规范的制图法则,充分显示出了领先于世界的风采。

(责任编辑:沧海一粟)

相关推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