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道德经第二十四章》
老子主要解释了合乎“道德”和不合“道德”的不同,又表明了不合“道德”的结果。老子认为,人只有按照客观规律办事,遵循自然大道,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才能不使行为和结果太过偏离、太过对立,矛盾太过尖锐。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用脚尖是难以站立的,这是人的身体结构决定的。身体的全部重力都落到了两只脚上,所以脚长得厚实、宽阔,足以支撑起沉重的身躯,而—旦改变这种平衡,将全身的重力都集中到脚尖上,是无法承担这一重任的,因为脚尖太瘦弱,它根本没有能力完成这一任务,如果我们硬要将这一重任强加给它,这是违背自然规律的,也就是所谓的不合“道德”。踮起脚跟用脚尖站立,其目的是为了站得高看得远,但脚尖不堪重负,所以只能是事与愿违,其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人的思想和行为违背了大道,其结果必然失败。同理,跨的意思是三步并作两步地走,这种走法是不科学的,因为一条腿抬起来还没有等落下就要走第二步,这怎么可能行走。跨者是为了快才跨,但就这么一跨就走不了路了。跨是情绪焦躁的表现。由此可见,急于求成、焦急烦躁办不成事。跨这一动作本身也没有错,关键在于我们的动作和行为是否能达到目的,如果不能达到目的就是违背自然规律,就是违背大道和大德的行为,自然无法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和渴望的结果。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老子强调指出不合道德是有百害而无一益的。既然是“曲则全”,那么不故意去表现、张扬自己是比较明智的行为;自以为是的人是无法彰显自己的能力和优势的;自我炫耀是没有什么功劳可言的;自高自大是不能长久的。总之,以上的行为和结果恰恰是背道而驰,这根本不是我们期望得到的结果。老子形容这些行为是残羹赘瘤,是令人作呕的东西。
可见,做人不能太虚荣、太张扬、太妄自尊大。
老子作为一个几千年前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对现代人依然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责任编辑:青城论道)